——七年级五、六班亲近自然“思维课”
什么是思维课?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作为思维课,就是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以下,是我实践过的一堂以“赏桃花,编故事”为主题的思维课。
教学设计:
同学们,春姑娘悄悄地迈着轻盈的步伐,款款向我们走来。你欣赏过她的容姿,感受到她的气息吗?田野里苏醒的小草呼唤她,河流中汩汩的乐音唤醒她。笔架山上的桃花,也在讲述着她们报春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爬山赏花,编织故事吧!
一.尽可能多地写出你知道的有关“桃花”,或描写桃花的词语。
例:桃红柳绿 桃李满天下 摇曳多姿 争奇斗艳 花团锦族 投桃报李
山花烂漫 流水桃花 世外桃源 奇香四溢 婀娜多姿 桃李争妍
二.选择你在第一题中列出的词语,描写你上山观察到的桃花。
例:我发现同是一棵树上的桃花,向阳的一面花儿开得争奇斗艳,挨挨挤挤,有的都落到了地上;背光的一面别说花团锦族,连花骨朵都寥寥无几,还是光秃秃的枝干,给人一种寂寞的感觉。
三.请你展开想象,编一段一朵桃花,或者一树桃花的故事。
例:两朵桃花居住在同一棵桃树上,是邻居。每当太阳露出山头时,那朵粉中透白的向阳桃花就被唤醒,她的周围有很多伙伴争相展铺开外衣,她也不甘落后。住在不远处的邻居桃花就没有在阳光照射桃树的第一时间享受温暖的福气,因此她总是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着。
有一天,那朵阳面的桃花说:“我好累啊,整天在赛跑。”她的邻居背面的桃花低低地安慰道:“你虽然累,但也结果结得早啊。”那朵向阳花听后得意忘形,大中午的,吧花瓣铺开沐浴阳光。向背花劝告她:“收拢一点吧,别太累。”可是,向阳花根本不听劝。
第二天早上,当向背花舒展筋骨时,看到邻居竟然躺在了地上。她立刻叫醒她,但向阳花已经奄奄一息,再也无法展开笑脸了。
阐释: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魏智渊老师在解读“思维课”的时候,也说思维课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孩子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二是要引导孩子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让学生充分亲近大自然,直观地观察桃花的形象。当然,观察是建立在一定的元认知基础上,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比如,五感法,对比法,实验法等,引导他们描写自己观察到的桃花的形象、画面等直观的感受。
这是本节思维课的第二步,第一步是调动大脑中的已有知识,尽可能多地写出有关“桃花”,或描写桃花的词语。第一步的设计是为第二步和第三步打基础的,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脑半球皮质的每一部分的神经元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图片、实物、现象、词语),并通过极精细的神经细胞,犹如通过交通渠道,发出信息。神经元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系统化、分类,对比、比较,而这时新的信息又不断输送进来,又要一再感知、“加工”。为了既能接受接踵而来的新形象,又能加工信息神经元的神经,又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从感知形象瞬间瞬息间转而去“加工”他们。如果,此前对神经元发出更加广阔、丰富的信息,“加工”的效果也会更理想。
第三步的训练是将形象直观的桃花,通过想象抽象演变,编织成桃花的故事,强调学生亲近大自然之后引发思考。每一个同学的智力背景不同,直观感受事物的能力不同,“加工”信息的能力也不同,那么,他们所编的故事也各异。而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每一个同学开拓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感受到脑力劳动带来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