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朗读者》第二季最后一期节目里,看到平日里严肃犀利的白岩松谈及故乡,会瞬间变得柔软温暖。他说:“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时想回但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 ”
2015年6月高考结束,我便笃定要出省求学。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家乡在福建漳州,是中国“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福建很美,但我的心已然飞得很远。
接受大学教育,这可能是一生唯一一次父母支持远行。但当时,我父母是完完全全不支持的。
首先当地认识的人里面出省读书的人不超过一位数,福建也是个好地方想出省的人不多,就算想出去,父母也会担心如果是女孩子出去,可能因为大学恋爱导致远嫁。
我的父母希望我在省内,之后可以在厦门、泉州等离家近的城市工作。我的高考成绩不理想,北方一些小城市的公办学校有机会录取,就近一些省份只能上民办二本或者独立学院。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首选必须是一二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因此我将小城市的公办院校排除,选择读学费贵、地处省会的学校。这样一来,如若出省读书,加上四年来回车费,成本会很高。
记得当时跟最爱的妈妈说了一句很糟糕的话,大意是我成为他们的女儿是一种缘分,我是一个个体,我想去多远他们都得让我去。至今想起那个晚上我声嘶力竭哭喊要出省读书,还有妈妈听到我因情绪激动说那样绝情的话时心碎的样子,想想都对自己生气。当时我想,未来四年让我飞出去,四年后,我一定会回福建。
此刻便是四年后,我知道很难再回去福建工作、生活。原因也很简单,大学遇见了想要白头偕老的人,他的工作地点分配下来,既不在福建,也不在大学待了四年的湖南(湖南是他的故乡),我们即将启程前往一个陌生且可能待到我们的下一代人,继续想要出省读书,甚至更久远的以后。
清楚记得要出省前,爸爸让我买他的动车票,要陪我去报道。我嘴上答应,但最后买了一个人的票,妈妈晕车严重送不了我,我也不想让爸爸把我送到学校后一个人回家。
当时爸爸把我送到车站,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动车,当时不知道没有票就不能进去候车厅,还一直回头看爸爸怎么还不进来,后来他打电话过来说:“爸爸在外面等你上车再回去,快去上大学吧!加油!”爸爸说加油有点滑稽,但我已经泪流满面。
真没想到,从那第一次坐动车,D2606那趟列车经过的每一站,成为我每年回两次家必经的站台。
出省读书的四年,是我成长变化最大的四年。独立,勇敢,内心强大,广泛社交是当一个人身处完全陌生的省份,又渴望在这个省份有所建树时所能激发的品质。很幸运,没让自己失望。
我的故乡, 值得待,值得爱。那里蓝天白云,微风习习,傍晚有数不清颜色的彩霞,千变万幻,夜晚星空璀璨。熟悉的闽南语,熟悉的闽南小吃,熟悉的亲人朋友。我脑海里能清晰的想到,回到故乡,我会做些什么,吃些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也正是因为这般清晰,因为有一个随时可以回去的地方,有人在等我的地方,我更加敢于也愿意再次走出去。故乡是我永远的跳板,让我出发到更远更具挑战的下一站。
妈妈告诉我,有一次我第二天要回长沙,爸爸望着窗外的月亮说:“女儿明天又要走了,怎么这么快”……是父母的思念伴随着支持,让我们更能奋力去闯荡。想家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买张机票回去。这是我对未来生活状态的期许。记得,是不心疼钱,要毫不犹豫。
故乡永远是我回头便能看见的地方,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会越坚定,坚定地走,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