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效能时间管理100天践行#20170214(55/100)
#易效能时间管理100讲分享#55讲
今日主题分享:
反思性日记对时间管理来说有什么样的神奇力量?
(作者:张兴亮)
从小就知道圣人教诲:“吾日三省吾身”。我们也学着圣人的样子,重复着“吾日”、“吾身”。但日子久了,也就麻木了。对于反思的价值,似乎没有值得质疑的地方。对于反思的方法,似乎总是不得法门。小学开始写日记,但那是老师布置的作业,用来进行作文演练的一种方法。小学毕业了,日记不做要求了,似乎解脱了一般。后来虽然也写日记,偶尔也感受到日记带来一种反思后带来的清凉。
回首往事,我过去的人生状态多是重复过、低层次过的。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深刻性反思和累积性提高,时而健忘心中目标,或有时候选择性逃避。但总体看来,我的日记是一种平淡的、低层次重复性、偶然性的书写,没有形成长期一贯的深化。细细想来,我很少进行系统化、一致性的规划,把反思、日记和时间管理链接一起,开启全新的人生大幕。
如何看待摆脱日记庸俗化、碎片化倾向?首先,不能陷入事务过多的记录者角色,而应该是举一反三、深入反思的思想者角色。记录的事不在多,应重在启发性、开拓性。但我们不能指望一下就进入反思性创作的高效状态。在迈向反思性创作的历程中,初期阶段大致呈现两个极端的现象,即由什么都写,到选择性书写。这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什么都写,比什么都不写,要强得多。先实行思想细化,随后逐步实行创作行为精准化。当然,两者可以交替进行,互相融合。一开始总是有感想就写,到后来,可以针对一个思路,就成段落、成篇章地写出来。这个过程不会自动到来,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有思路就把它写下来,把各处散落的珍珠慢慢串起来,要逐步梳理出来,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根据内在的逻辑或叙述的需要串起来。
那么,怎么样的日记才能具有反思性?一些已经成为习惯的事情,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的地方,因此不必详细记录,最多记录几个关键点,甚至不必记录。小事尽量不记录,除非有深刻的反思。紧紧盯住要事,记住要事,尽可能对其充分记录和反思。只有打破面面俱到的完美主义情结,才能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做到反思的针对性、深刻性。从分层的方法来看,反思性创作由要事性反思切入,进入全天性反思,最后是一生性反思。有了这种视野的逐步推进,反思也越能推进时间管理的效能,让你的生命更加丰盛和可持续。
在反思的视角中,自己是反思的第一对象。其他一切外在对象,都是进行自我反思的对象。反思,首先是一种内在的、心灵式阅读,可以称之为“读己心”。要阅读别人,先阅读自己。这种读后感,就是反思。一有反思性体会,及时把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同时,把对别人的阅读也可以变成创作的内容。所谓“阅人无数”,是一种人生圣境。在那里,你生命中经历的众生就是摆在你面前的一本大书,你可以任意翻阅书的每一页。
反思具有生命存在的意义,故可曰“我思故我在”。当反思外化,诉诸笔端,这种存在感将更有生命的温度,由此,更可谓“我写故我在”。只要你有反思带来的任何感悟,那么你就一切动手写起来,哪怕一句话、一个关键词,也会激发你写作的鲜活状态。动笔与大脑思考是同步的。通常,如果不动笔,则什么都写不了。如果动笔了,则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如脑洞大开、汪洋恣肆。
要实现反思性创作,反思的那个“我”必须回归。否则会像光着屁股的小孩在思想的荒野四处奔跑,却难有所获。这里有两种回归,一是精神回归;二是身体回归。精神回归,指由向外看,到向内反思。当然,这种转向,不能过分偏废。向内反思,也要适时向外看。精神回归,首先是思想主体的自我表达,让自我的思考能力不过分依赖外在思想资料和工具。身体回归,首先是身体的自我保健和完善,让身体成为精神书写的直接代表和活化载体。如果实现了双重回归,则实现了所谓的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如果不能实现回归,就没有办法做到自知之明,就不知道自身有什么宝藏,更谈不上利用它们,总以为别人的、外面的才是好的。
张兴亮的心灵标签: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谁都不想在忙乱中失去生命的意义。因此人人都需要时间管理。时间管理隐藏着命运的密码。国人大多很忙很累,当代中国需要开启一场时间管理文化运动。
#易效能时间管理100天目标#
1、每天早起5:00
2、每天慢跑5公里
3、践行易效能系统,高效能,慢生活
温馨提醒:
若您想更多了解时间管理课程,请点击如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