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进步不止步。这里是椰子私塾。
昨天我们了解了哲学家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今天我们来了解认识论:即对于事物的认识,我们是以什么标准来保证它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呢?
❶ 什么是认识论
16-18世纪理性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对于“确定性”的寻求,导致他们一直想要获得某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也就是认识的根基。对这一根基的不可认识,分成了两个学派,分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
1、唯理论,是认为我们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是我们的“理性”,这个理性是我们先天固有的。
2、经验论,认为我们对所有事物的认识都是来源于我们的感觉经验,正是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我们才真正认识到身边的事物。
❷ 唯理论
笛卡尔的方法:主要是探究的方法以及怀疑的方法。
1、他的探究的方法,是一种从潜在的未知推演出结论的方法,而不是从一个具体的前提出来来分析并得出结论。
2、怀疑的方法,即不接受任何未经验证的指导原则,除非它得到了清楚明白的检验。他的的方法是一种彻底的怀疑,它怀疑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譬如习惯、权威,最后甚至怀疑“自己更不存在”。他的怀疑方法的意义在于,是在寻找一个我们认知的基石。
3、他的怀疑方法是这样的: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可以怀疑的,但是不管我在怀疑什么,一个不可怀疑的事情是,作为怀疑的主体“我”是始终存在的。这带来了两个核心问题:1)我们认识事物的前提是什么?2)以及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衡量我们的认识为真?这两个问题笛卡尔的答案分别是:认识事物的前提是人的理性,而不是感觉。其次衡量认识为真的标准是清楚性和明白性。
莱布尼茨的方法:他将真理为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
1、推理的真理有两个定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矛盾律的原则是A和B如果相互矛盾,则不能同时为真。排中律的原则是,A和B如果相互矛盾,则可以通过排除其中一个来得到正确结论。
2、事实的真理,莱布尼茨的原则:充足理由律,即没有任何事实是真实的或存在的,也没有任何陈述是真的,除非它有一个充足的理由说明它应该如此而不是其他样子,但是这些理由常常不为我们所知。
❸ 经验论
洛克的“白板说”
1、经验论者将人类的认识来源确定为人的感性经验,即我们的身体所感知到的经验。
2、白板说对于那些不能用经验证明的东西来说是一个有力的武器,即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经验来获得对某种事物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就是不可靠的。如上帝存在与否。
3、既然知识是来源于经验的,而上帝在人的经验之外,那么上帝这种观念又是从何处得来的呢?如果观念必然来自经验,则上帝观念的存在又说明我们其实有对于上帝的经验。
休谟的经验论。
1、休谟认为,根据刺激心灵的程度来划分,人类心灵中的所有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包括诸多的感觉、激情和欲望;“观念”则指这些感觉、激情、欲望所引发的一系列知觉。如上帝的问题上,我们显然没有关于上帝的印象,因为我们没有来自上学的感觉,因此上学观念在经验上是完全没有基础的。
2、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获得某物的基本属性,它不能推导出新的知识。那么我们对于真理的寻求就变得很成问题。
3、休谟的因果难题几乎解构了科学的基础,因为现代科学正是建立在归纳、演绎的因果逻辑之上的。
❹ 康德的思考
1、康德留给我们的三大经典著作:《纯粹理性的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将这三个批判统称为:人是什么?哲学毕竟是研究“人”的学问,尽管一直以来哲学家研究的问题千奇百怪,但都没有离开“人”这一立足点。在康德的思考体系中,“人”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的,人既不是一个“单子”,也不是社会的一个螺丝钉,而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立思考的理性主体。
2、康德认为,仅仅只靠经验,则人类所获得的一切都只是一些杂乱的感觉,我们看到、捉到、触摸到等诸多感觉,并不能提供给我们任何新的可以普遍化的知识,通通只是一些难以名状的感觉而已。而“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范畴是我们所有思考的根基,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范畴之下展开的。依靠这两个范畴,我们的感官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感觉。
3、康德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现象”和“本体”的区分,他为人的理性划分界限,同时又确立了科学研究的基础。所谓“物自身”,就是在人的判断认为之外,自在自为的东西。我们能够认识到的,都是本体呈现给我们的“现象”,作为“物自身”的本体始终是不可知的。感官从物体那里获得的“感觉”其实都是真的,可能出现错误的是我们对它的判断。
人和物都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人的理性其实是一种有缺陷的理性,它有着无法克服的限度,它并非万能。
10个月阅读40本书,包括:自我管理、沟通协作、心理学、逻辑思维、社会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商业素养、哲学素养、生活,每周一本书。希望能够做到——今天比昨天聪明一点点。
这是哲学素养部分——《哲学是什么》上 (作者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精读版阅读笔记。Day-2/6。
Keep 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