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一个东西是:要强迫自己不要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即使在你看来非常的对,非常应该做。比如在讲话,有很多的东西想告知对方,学习,把知识体系建的完备无缺。
因为以上建立在两个前提上: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时间足够充足,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手头足够充足。
故事的起因来自于本周老妈给我买的两大罐核桃。大概有多大呢?每罐大概跟一升的水壶那么大。核桃我需要吗?是需要的,需要用核桃补脑。买两罐合适吗?是合适的,给自己的儿子买,多买点好。但是真的是对方需要吗?可能不太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两罐可能太多了,寝室不一定有地方放;其次味道和口味我可能不一定喜欢,第一次买一罐就好,,需要再买;再然后如果按照计划每天吃一点,一个月不到很快就能吃完,这样想不错的,可是事实上往往做不到每天都吃一点——甚至连预想的一半都达不到,这点可以在身边买的一些保健品上得到验证。
如果把这一份钱用来买其他当下更需要的东西,或是留在手边活期使用,是更好的选择。可能最初自己想买的是因为自己为他人着想,对方也心领神会,会很感谢。但是从你的角度来看会造成潜在浪费的风险,相比之下,第一次买一罐,吃完再买是个更优的选择。
每次自己的手头从宽裕到拮据,算了一下自己根本没有大手大脚的花费,买的都是一些应该要买的、非常必要的东西,每次算账把稍大头的一列,如果实在要想去掉哪一项,似乎还真做不出选择。所以有时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拮据,把自己要买的从五块钱降到三块钱,把自己想买很久的衣服不买,接着穿以前的,而是去想想哪些自己要买的是上面所说的“第二罐核桃”。
上面的那个例子论证的是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手头足够充足,那么接下来论证永远不要觉得自己的时间足够充足,这个观点在身边的例子可比上一个多多了。
考试周马上就要到了,有好几门考试在面前,但准备的比较早,也比较的认真。提前各科都有了复习总览。这时,某一门课某一个章节复习后对于做题已经没问题了,但是整理的知识框架似乎不够完备,你会选择怎么做呢?你将那一章节的知识点又好好抓了抓,仔细的地毯式再复习了一遍。毫无疑问,在面临考试的当下最应该的就是复习,好好巩固已经学的知识点,这没错。但是努力把一个掌握到好的知识点提升到很好是没有必要的。首先,它非常的占用时间,一旦开始想求精起来,一上午哗啦哗啦可能就过去了,甚至都还不一定够,下午得接着做点扫尾工作;其次,它无形之间占用了你的精力,等到下午解决之后想去做点更要做的事情,发现自己已经很累了,已经不太想再接着全身心投入了,最后导致了当下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完成。
其实,隐形上来讲,他同样建立在认为自己“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往往我们认为自己的时间充足,就会不会很好利用自己的精力。在这里没有说时间,而是用精力,因为看起来其实也都还在学习,都在认真的复习,你说没有管理好时间,自己心里面会起碎碎念的。但是再问个问题?花费的时间对当下有什么好处?这可能就有些不好答。“有用吗?”,”有用”,“对当下有用吗?”,“似乎作用不是很大”。问题就出在它不是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上,还有很多事排到他的前面。
同样这样的例子还有在陈述观点时,有很多想讲的观点,内容很多,选的每个自己都认为相当必要。但是要强迫自己有些不讲,因为讲的太多,对方往往跟不上节奏,吸收不了,达不到讲述的目的;相反,如果讲得好,下次一定还有机会去把自己想讲的给讲了。
如果留心身边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