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五,大宝四点放学,到家也就五点了。
今天晚上有乒乓球,有三个时间段,按照惯例,他都是放学回来玩一会儿,然后六点半打球。可是今天晚上七点多他需要参加一个财商活动。所以,打球时间需要提前至五点半。
要是在以前,自己可能直接给他决定,最后大宝委屈地照做。学习过之后,必须改变策略。
下午,我叮嘱婆婆接到大宝后,给我回个电话。到点后,婆婆的电话准时打来,是大宝。
大宝:“妈妈,我不想五点去打球。”
我:“妈妈知道。妈妈给你打电话主要是想告诉你,想吃啥让奶奶提前给你做。家里有烧饼,也有火腿。咱吃得饱饱的。”
大宝开心应着,刚才的担心情绪减少了一些。
我:“宝儿,今天晚上的财商活动有分红哦,挣到的钱你们自己分。”
大宝:“妈妈,发一份传单给多少钱?别人要是不要,扔地上了,我捡起来再发。”
我:“就冲你这份认真,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不过妈妈也不知道给多少,今天晚上你们可能会讨论。听范范老师说,准备七点半开始。”
大宝:“不过妈妈,时间太紧张了。五点就要打球。”
我:“妈妈知道,你教练五点开门,五点二十才开始。你吃过饭休息一下,五点二十五之前到也行。”
大宝:“好的,妈妈。”
反思: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顺序,最后得到的结果不一样。试想,如果我把打球的事放在前面说,给大宝的感觉是“妈妈只在乎打球这个事”。把大宝吃饭的事放在前面,给大宝的感觉是“妈妈在乎我这个人”。无论我是否关注大宝吃饭,大宝无论怎样,他还是要吃饭。与其让大宝主动要求,不如我主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