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篇转自一名身残志坚的女生,五年制大专,专升本,今年顺利考取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
对于近十几年的中国动画电影,我之前的看法是“弥留之际”,《雄狮少年》就像死前吊着口气儿。嚯,没想到《长安三万里》居然把那口气儿顺下来了,有点精气神了。
观影前,我看了很多影评,各种角度都有,尤其是文史爱好者们,滔滔写长评、嘎嘎找“跳蚤”。但我觉得,这片子除了“终于学会把话说明白了”,还具有更深的意义:
【一】
它开始转型了!学会往东方看,而非西方;学会往后看,而非意淫前方。整个框架终于不是“漫威式”,转为了曾经最擅长的长篇叙事。终于不是“一人成圣”,转为了“多少风流人物”。终于不是无厘头包袱转场+炫技特效,转为了岁月悠长,天地人空怅望。尤其是最后的卷轴式片尾,我感动得可劲哭,为啥?上次看到这种呈现,是N年前的四大名著。
听说,很多李白粉对故事细节愤愤不平。但《长安三万里》本就不是讲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人在讲故事啊。我思来想去,真心觉得高适这个角度取的妙啊,妙就妙在,他活得久!就这么简单!什么才华背景成就统统不管用,活得久才有资格讲故事,而且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在那个绚丽的时代,他遇到了多少天才,怎么遇到的,只有他能说,只有他能说的全!你还不能证伪,怎么?书里说的就一定是对的?
【二】
我非常推荐亲子去看这个电影,因为孩子们能给大人讲通《长安三万里》最成功的地方:不在于是否还原了历史,而是,听到“举头望明月”会齐声接“低头思故乡”。
什么片子太长太平铺直叙,什么衣食住行刻画是否准确,什么台词框架,统统不重要!大人太复杂了,你真的应该去电影院感受一下,孩子们挥舞奥卡姆剃刀的样子。你的批评他们记不住,故事情节他们也会忘。但诗不会,他们骄傲的跟着片中人背出每一首诗绝不会忘!那瞬间,仿佛复刻了“人人都会作诗”的时代,这才是重点!
犹如白纸的孩子们,被文墨点出了色彩。终于不是张口“老铁”闭口抠个“6”。被大人们嫌弃的三小时片长,他们坐的住,看完了!或许不理解诗词的含义,却勇敢的朗诵着“与尔共销万古愁”!
【三】
这是个知识丰富的时代,也是个文化匮乏的时代。
我们行色匆匆,太多的记忆,被遗落在河的那一边。于是,我们想不起“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只依稀记得“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
现在,该去找找它们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