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无声的告白》是美国作者伍绮诗根据真人真事写的。故事发生的时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父母的期待
故事从主人公莉迪亚失踪后,开始讲述主人公的爸爸詹姆斯是如何成为美国人的。詹姆斯的爸爸是中国人,之所以来到美国是因为他的叔叔在美国打工,然后身体不适,就叫詹姆斯的爸爸来顶替他的工作。就这样,詹姆斯的爸爸,妈妈以及詹姆斯来到了美国。詹姆斯的爸爸在学校里做电工,修剪工以及其他的工作,而他的妈妈则在学校里面帮助做一些饭菜。
那时候的美国人种族歧视比较严重,他们对于和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皮肤詹姆斯是很排挤的。而詹姆斯因为觉得自己的皮肤和他们不一样,因此在同学之中比较孤独,虽然他也很渴望融入他们,但每一次他们鄙视的眼神看着他就像看动物一样的时候,他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味道。因此只能通过努力学习来保持自己的自尊。
读书时期因为皮肤的问题,尽管他成绩优异,詹姆斯还是产生了很深的自卑感。他渴望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中,渴望有朋友,渴望和他们一样,然而,现实中的冷漠只好让他躲在自己的家中。不过他内心深处最大的梦想是渴望融入社交。这也为以后他把自己的期待转到莉迪亚产生悲剧奠定了基础。后来他一直都这么告诉莉迪亚,交朋友、适应环境。
在那时候他遇见了妻子玛丽琳,玛丽琳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她的母亲期望她称为一名会烹饪,把丈夫伺候很好的女人。她母亲一辈子都想把玛丽琳变成那种类型的人。但现实是,尽管她母亲会做烹饪很好,玛丽琳的爸爸还是和别的女人远走高飞。
玛丽琳不愿意听从她母亲的安排,她考上了医学院,然而在他们学院,就只有她一个女人,她被别人看成是异类。也受到了很多说不出的苦。
大二的时候,在实验室,一些男生偷偷溜过来,想要掀我的裙子。”玛丽琳说。“一次,他们来得早,在我的烧杯里撒尿。我去告诉教授,教授抱了抱我,说——”记忆让她的声音哽咽起来,“‘别担心,亲爱的。人生太短,而你太美。
小说中,玛丽琳回忆受到同班同学以及教授性骚扰的事情。尽管这样,也没有让玛丽琳退怯。
你知道吗?我不在乎,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要成为医生。
玛丽琳说她不在乎,她只在乎成为医生。直到遇见了詹姆斯。
她醒悟过来,再也不标新立异,她只做其他女孩都在做的事情。然后结了婚,放弃了一切,做别人在做的事情。那年她还有一年才完成学业。
后来,有了两个孩子的玛丽琳,因为母亲的死让她在结婚后第一次回到母亲的住处。她发现母亲其实也是一个悲剧。
她母亲曾经爱得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她,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她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
玛丽琳不想成为和母亲一样整天只围着老公和孩子转的人,因此,她在处理完母亲后事之后,她从家里消失了,重新来学校修她的课程。她以为她这次一定完成自己的学业,然后成为一名医生,尽管已经过了八年。然而,当她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时,她发现她怀孕了。
二.把梦想和期待转到女儿身上
这一次,她又重新回到了家中,而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了。因为,她把自己的梦想转嫁到了莉迪亚,她的女儿。
而莉迪亚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
此后,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
所以,每当母亲说“你想不想”的时候,她会说“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不用他们说出来就知道,而她,希望他们开心。她遵守了诺言,她母亲留了下来。
“读读这本书,好的。”
“你想要这个。你喜欢这个。是的。”
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她母亲会暗自筹划,再给莉迪亚买些什么书,科学展览,暑假辅导班。“只要你感兴趣,”她每次都这样告诉莉迪亚,“只要你愿意。”她每次都是真心征求女儿的意见,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口的时候紧张地屏住了呼吸。而莉迪亚注意到了。“是的。”她说,而且,她每一次都会说“是的,是的”。听到这两个字,她母亲的呼吸才会恢复正常。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
莉迪亚的身材变得苗条修长;内斯个子长高了。玛丽琳的眼角出现了皱纹;詹姆斯的两鬓挂上了银霜。莉迪亚知道她父母不顾一切地想要得到什么——尽管他们并没有说出来。她发现,似乎只要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换取他们的快乐。因此,她利用暑假学习代数,穿上连衣裙参加初级舞蹈班,报名旁听大学的生物课,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都有课。整个夏天忙个不停。“是的,是的,是的”
十五岁半的莉迪亚刚开始放寒假,再过五个月,她就死了。那年十二月,她独自待在屋里打开书包,拽出一张物理试卷,卷子顶端用红笔写着“55”。生物课一上来就非常难,不过,通过死记硬背“界” “门”“类”这些概念,她通过了最初的几次测验。接着,课程变得更难,但她还算幸运,坐在她右边的男孩学习努力,字写得很大,而且从来不遮挡试卷上的答案。“我女儿,”那年秋天,玛丽琳对伍尔夫太太——也就是伍尔夫医生——说,“是个天才,在一门大学课程的考试中得了A,她也是那个班里唯一的女孩。”正因如此,莉迪亚从未告诉母亲,她并不明白什么是克雷伯氏循环,也无法解释有丝分裂的原理。当母亲把大学发来的成绩单装进相框里的时候,莉迪亚把它挂在自己房间的墙上,假装在微笑。
那些课程越来越难,莉迪亚已经渐渐不能依靠背诵获得高分成绩了。她每日都活在母亲的厚重的期盼,压得自己喘不过来。
终其一生,她都能听到母亲的心跳坚定有力地叫嚣:医生、医生、医生。她母亲是如此渴望实现这个梦想,莉迪亚明白,她根本不需要说出来,她的心愿一直摆在那里。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能够拥有别样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那好比企图设想太阳围着月亮转、自然界没有空气这种东西一样荒唐。
她的爸爸也把他的期待,他的梦想转移到莉迪亚身上。小说中讲到她父亲送给她礼物时的情景。
她用手指划开礼物底部的包装纸,一本金黑相间的书掉到膝盖上:《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一条亮黄色的线把书的封面一分为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讨人喜欢的六种方法。顶端还有一行深红色的字:阅读本书的心得,与您的人生收获成正比。见女儿拆开包裹,詹姆斯面露喜色。“我觉得你可能需要它。”他说,“它能——呃,帮你赢得朋友,变得受欢迎。”他用手指点着书名。莉迪亚觉得她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而且,它在逐渐离她远去。“我有朋友,爸爸。”她说,虽然明知这是一句谎言。
他父亲出现在她身后。“你不喜欢这本书吗?”“当然喜欢。”“我只是觉得它可能有用。”他说,“但是你可能已经非常了解应该怎么做了。”他捏捏她的脸颊,“如何赢得朋友。我希望……”他蓦然停住,把想说的话咽回肚子里:我希望我在你的年纪读到这本书。他想,如果是那样,一切都会不同;如果他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让别人喜欢他,也许他就能适应劳埃德,就能取悦玛丽琳的母亲,哈佛大学也会雇用他。他就能得到更多的“人生收获”。“我觉得你会喜欢它的。”他笨拙地总结道。
她父亲非常关心“大家”都在做什么。你去跳舞,我很高兴,亲爱的——大家都去跳舞。你的头发那样弄很好看,莉迪——大家最近都在留长发,对吗?当她微笑的时候,你应该多笑笑——大家都喜欢爱笑的女孩。好像一件衣服、一头长发、一个微笑就能掩盖她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他父亲因为和别人长得不一样,有人当着他的面嘲笑过他,他常常被人当作外国人对待。他因为“与众不同”受到了很多屈辱。所以现在他希望他女儿什么都和别人一样。
三.令人窒息的爱
莉迪亚已经开始感觉到,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双脚悬空的莉迪亚——她一直都被别人的梦想深深吸引——突然发现了宇宙中华丽闪耀的各种可能性,她决心改变一切。只是她永远沉在湖底了而已。
四.现实
小说中,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在我们中国也是非常常见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实就是父母对我们的一种寄托。父母自己成绩不好,有了孩子,拼命送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父母以前没有完成的愿望,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帮他们实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自己认为可以,好,孩子也一定会认为好,可以。其实只是父母一厢情愿的认为。
我有一个朋友,她父母也是喜欢操纵她的生活,她的前程,甚至她的人生。读书时,告诉她学理,只是因为出来好找工作,然而她真正喜欢的是文科。工作时,父亲又逼着她考公务员,觉得公务员适合女孩子,稳定。然而,朋友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她说,父亲只是喜欢别人问起女儿是什么工作时,说是公务员,有面子而已。她坚持在企业工作,父亲以断绝关系为由,硬是逼她考公务员。朋友只能妥协。后来,谈恋爱,父母不希望她嫁给一个比他们家穷的小伙子,硬是逼着她打胎。幸好,这一次朋友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跟着父母抗衡。她说,以前一次次向他们妥协那么多,这次是一个小生命,我怎么也舍不得。最后,父母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能无奈地说,女儿长大了,由不得他们作主了。只是,他们不知道,她女儿差点崩溃想不开。
父母应该学会让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孩子自己的梦想扼杀在摇床之中。而孩子,也应该学会掌握摆脱其它人的梦想,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