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连岳的一篇文章《从“求宠爱”到“不从众”,长大的关键一跃》,这篇文章是连岳答复一个马上要期末考的初二的学生,这个学生说他“有时候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帮自己做科代的老师干活也好,那科成绩名列前矛也好,老师也还是会忽视我,甚至表扬比我成绩差的学霸同学,从未表扬过我,尽管我做的很好。”
连岳给他回了这封信。
晚上睡前聊天,跟小越聊起了这个话题,跟他说了这个初二的哥哥的这种苦恼,问他“小越,你在学校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有这种难受啊?比如举手,老师总是不叫你,或者你答对了,老师只是很简单的说答对了,而别人答对了,老师会很大声的表扬。”有没有,我是以为他应该也会有的,我从前就有,即使是人到中年,也偶尔还是会有这般矫情的时候。
“会有你说的这种情况,但我不会苦恼啊。”
“为什么?”
“因为我不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而学习的,我是为了我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学习的。而且老师叫其他的同学回答,或者表扬其他同学,也是为了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越来越好。”
他就这么理所当然的回答我,没有深思熟虑,没有字斟句酌,他就是这么想的,而我是有点惊到了的,他说的这些本来是我准备好开导他的。
“儿子,你真棒,跟一个叫连岳的作家想到一起去了。”然后我跟他读了连岳文章里的这段话。“……这就像你去客场比赛,观众拼命嘘你,一点宠爱都没有,但他们夺不走你的胜利。经过这个阶段,你会知道,更高一级的优秀,真正的优秀,不是“求宠爱”,而是“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评价系统从外变成内,从他们变成自己。我是学生,我认为学习是值得的,我就会好好学,得到好成绩,就是老师忽视也不会减少我的动力。他们的宠爱,一点不重要了,有则欣然接受,没有,也不强求。……真正的优秀者,体现在这些时刻,我敢决定,我敢负责,我做我认为值得做的事,他们是否因为宠爱我,并不重要。……如果没有走出求宠爱的心理,不从众时刻出现时,你没有勇气承担,必然选择损害自己以换取他们的宠爱,那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一生”连岳所讲的,也是我想对他说的,现在看来他似乎自己也会悟到。
“妈妈,这个作家说的不从众,我想到了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班有100个学生,一道选择题,有99个人选择B,而我觉得应该选A,有些人说你看绝大多数人都选B,正确答案肯定是B,更何况班上的几个尖子生也都选B,你肯定错了,可是我认真思考过了,觉得答案还是应该是A,后来老师公布正确答案了,正确答案是A。”
“儿子这个例子很好,你很棒,但妈妈表扬你不是因为你选择了一个正确答案A,而是因为你能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
“妈妈我知道的,并不是大多数人说的就一定对,真理有时候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再一次惊到我了。
“儿子,你说的这个例子,也有可能最终答案是B,但是即使现实中真的这样了,你也不要懊恼,你可以反思你是在哪里出了错,下次可以避免,这也就是学习成长的必然过程,最重要的还是要会独立思考."
”小越,知道妈妈为什么喜欢跟你聊天吗?我真的超喜欢跟你聊天,比跟你爸爸聊天还要喜欢。”
“是不是因为跟你儿子聊天,儿子总是能让你刮目相看啊。”回答准确。
“是的,我都觉得我完全没有必要批评你做作业,真是太多余了,害我白费那么多神生气。”
“可是,你生气的时候又忘了。”
“小越,我爱你。”
“妈妈,我爱你。”
聊着聊着爱,他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