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给我发微信,咨询了一个问题“轻度抑郁,作为家人朋友,应该怎么做?”
原来,她身边有一个朋友好像有这方面的困扰和苦恼,她感觉像是有抑郁的倾向。所以来询问我怎么办。
“抑郁水平是谁评定的?你怎么知道的?”
她告诉我,具体她不清楚,但是感觉到她的这位朋友有些不对劲,以前微信上反应挺积极的一个人变得没什么话了,她约了这位朋友晚上见面,所以现在赶快来问下我怎么办,说什么话比较好,怎样能帮到朋友?
鉴于我得到的信息很有限,所以我给出了最初步也是最实用的建议:见面的时候,表达你关注到了对方的状态,真诚地表达你的关心和担心,问问她的近况。她愿意说就听,不愿说不强求。然后,认真的告诉你的朋友,如果什么时候想说了,随时可以来找你。
朋友给我回复说“好的”。过了一会,又好像有点不放心的问我“如果能引导她说出来,是不是会好点?”
我看着这条信息,很能理解她担心朋友的心,想帮忙。同时也注意到了一个常见助人误区:“有什么事,别让TA憋着,一定要让TA说出来,然后就好了”。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情绪都会指向一定的对象,想去表达去诉说。这些被指向的对象一般都和我们有人际关系上的链接,而且,有我们的充分信任。情绪里面的能量可以转化、需要流动,它也是遵守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的,绝不会凭空消失。情绪总需要一个出口,所以人会向陌生人诉说自己的秘密,以此来安放自己秘密里涌动的情绪情感。但是,这个陌生人不能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能进入到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中。否则,因陌生而谈不上信任所以无顾忌的倾诉行为,会让人恐慌跳脚。信任不到位,只是被自己的情绪逼急了而不加选择的向身边人自我倾诉,得来的不一定是情谊加深,问题解决,更常见的是说的人羞悔不已,听的人莫名的发现自己被躲被避,一段人际交往无疾而终。
心理咨询师只有在其咨询室中才是一位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师。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对朋友是平等的交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多重社会角色,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社会角色的局限性。这就像青梅竹马的友谊发展来的恋爱亲密关系只要进入婚姻角色,就很难还完全按照原来好友那般交往,需要接受其婚姻角色的影响。有些话你不再方便说,或者即便说了也不会有用。这也是为什么当代都市人越来越需要心理咨询师存在的理由。
我给了朋友简单的回复:不需要刻意引导对方说话。
朋友还是不放心,着急地询问我,那怎么才能帮到自己的朋友呢?
“随意,不强求。你这不就是在帮了吗。”我回答的简单得好像都有些不近人情的样子。
被看见,而不是被忽视,这本身就是一种被善待。给予自己朋友选择是否倾诉、是否现在倾诉的空间,这是一种温暖的尊重。并且,你告诉对方“有事随时可以来找你”这样的备选,也会给且增加心理缓冲区,增加安全感。你和朋友相处的这段交谈时光,就是一段陪伴和关爱,具有疏泄情绪的功能。作为一个朋友能做到这些,就是很尽心了呢。
当时有事在身,我没法和询问的朋友细说这如此简单的建议背后的原因。朋友接受了我的建议,说先听听她的朋友怎么说,再看看情况。我随后一直关注着她是否来信息,以便能根据具体情况提供进一步的建议。后续无声。愿安好。
很多时候,我们满心殷切,但能把那一点不起眼的小举动做好,就是我们能做的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