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说话的魅力》
读刘墉的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在叙述一件事上,怎样“长话短说”,怎样把僵硬的语言变得婉转。也让我懂得了反复修改的重要性。
培养“读写说”的能力,在主题营过程中,怎样清楚、简洁、明快来表达一件事情,是我着重要训练的。
之前有一篇文章,我在手机里一气儿写了1300多字,当时还觉得写的没啥废话。
怎么办?打卡作业限制最多800字。随后我就开始一段一段地修改,读一遍删掉一部分,再读一遍又能删掉一部分。在读的过程中,真能读出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句子。
跟文章主题无关的段落和字句统统删掉,就这样逐字逐句地修改,错别字也少了许多。
到最后,终于修减到800字以内。再读起来还是照样能把一件事说清楚,心里也是挺兴奋的。
善作不如善改,不能讨厌修改,再好的句子不适合躺在这里也毫不可惜。
事实证明,修改的过程绝不亚于写文的过程。
“文章不锤难练,文字不锤难精。“我们写作如果只会写而不会改的话,进步是很难的。
何其芳:“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下了工夫。”
“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这句话说的真好。
这些天,我还尝试了自由写,就是想到一个主题,不删减一直写,想到哪写到哪。
当我在纸上一直写,一气儿写下一两千字之后,再照这个主题,从头再写一遍的时候。一下子就知道挑重点了,那些该删掉的字句也省略了很多。在顺序和上下结构的安排上,自然就明确了。
当脑子里有一闪而过的念头时,我还尝试了在一天中多写几个立意,而且还可在每日打卡中筛选。确定哪一篇的时候,再重新打磨,也可放在那静观两天。
叶圣陶说:“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我们刻意练习多种方法写作,也是有必要的。
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的过程。修改自己的文章,就是一个总结过程。由此可见,修改能力与写作能力是一样重要。
刘墉写作,总善于修改。将生活化的小故事、由浅入深的道理和平淡的语言,演变的通俗、简洁、易懂。也让我们获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