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真不适合出门,比如喝茶比如吃饭。也许是自己给自己失眠的借口,也许是因为今天没吃燕窝。也许不管多晚回来还是有些事要做,比如和女儿的亲子谈话,聊她的学习聊她的同学关系。
还有我的功课要做。其实晚上我要做的事还挺多的,还要收拾房间,这空调也不怎么舒服,梅雨季整个房间都是闷闷的,后面妥妥的失眠,晚上的信息量真不适合太大。
就睡了几天好觉,一夜又回到解放前。因为失眠而焦虑,因为焦虑而失眠。
床头摆着《百年孤独》,拿来翻阅。这本书N年前就看过了,印象并不深,重新翻看,还是觉得碎碎念得很,语句倒是特别流畅好像一口气都看不完,很是行云流水。
但细节和内容实在过于丰富,也没觉得有多深邃,可能只看了一小段的缘故,我不太喜欢这种平铺直叙的文字。
真的读起来挺没意思的。
或者时间有限,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佛经论典。那种咬文嚼字难以入口的深涩,需要反复反复咀嚼细致入微地去体会的生硬,然后豁然开朗的愉悦感,或者说不顾一切地读下去,就像囫囵吞枣一样看下去直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那些文字真的是极其优美。
带着那种苦尽甘来的疲惫感后犹如清泉入喉的甘甜,那种醍醐灌顶。
出世间法的书比入世的书籍来的更加高远深邃,更值得反反复复一辈子去读。
就像武则天的那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能启及的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比如《大乘无量寿清静庄严平等觉经》中说: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这段经文非常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真是经书读千年,千年读不够。
经文说现代社会是一个“盲忙茫”的社会,很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方向,只是被共业推动着随波逐流,被迫高速运转。社会变化越来越快,人心跟不上变化,时常感到疲倦无奈。人们过于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心灵世界的建设。
一杯浊水怎样才能澄清?
水本身是净的,只是混入了泥土,当泥土沉淀下来,水也就恢复了本身的清净。
心本是清明的,只要我们拿掉妄想、执着、比较、计较等烦恼,它就会干干净净。
当我们总是在考虑眼前利益的得失时,内心里的烦恼沉渣就会泛起,遮盖了心的灵性和清净。
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会思考,有着探索生命本源的天然动力,这便是人的“灵性”之所在。
我们总渴望和自己感觉好的人有更深入的学习和交流,而矛盾之处在于现在的人人心惟危,没有办法敞开心扉,于是只能将双方的关系停留在社交关系上。
我们都知道社交关系需要看到彼此光鲜的优秀面,才有继续的动力。好像需要不停地去展示或者是演示自己的优点。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除非它的动力带着更多的企图和目的。
而亲密关系就不一样,它只需要我们做自己,不断完善探索优化更好的自己。甚至可以暴露不完美的自己,和清楚看见彼此的缺点,那种我毫不在意你的缺点但我还是对你好希望你有更好的提升的亲密度。
但矛盾在于往往拥有亲密关系的朋友亲人之间并不具备共同成长的品质,因为一起走过的那么多岁月里,彼此都在奔赴不同的方向,渐行渐远,完全没办法一起交流,更不要说心灵的提升。
互相共渡的时光其实也挺无趣。
泰戈尔说: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而我也渐渐变得没有内耗没有纠结,没有任何情绪,只是对周边的一切礼貌回应,看似热情,其实内心波澜不惊风轻云淡,只是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欣赏万物最真善美的存在。
终于变成了这样一个无趣的人,礼貌疏离,不悲不喜,如果两个人吃饭都能把对方吃得睡着。
莺飞二月说我是职业热情,我不置可否。
可我还是觉得自己深藏着几分纯真,或许现实已经让人看不清对方也看不清自己。大家都在如梦如幻的泡影中。
我们走着走着忽然到了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的时候,也害怕觉得对方乏味,又不愿意去忍受这种乏味,但更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
就是这种只想着独处时的轻松,不累及他人,更无需感到不安。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但孤独并不等同于寂寞,孤独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当我们处于孤独的状态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倾听到我们内心的声音,真正感受到我们内心所思所想,唯有此时才能让我们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