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从武强县城出发,走302到饶阳县城转东北走382,到肃宁县南部窝北镇北于村。往南数里即到达古武垣城遗址北城墙废墟。
断断续续,数里长的土城墙,六七米高,顶部二三米宽。土顶上长着酸枣树,因为是春初尚未发芽,更显得棘刺丛生。长长的酸枣树根紧紧抓住土层,直扎向土城墙的深处。倘若没有酸枣树的驻守,这城墙遗址早就坍塌殆尽啦。倘若没有酸枣树的映衬,怎么能感受到这古城两千多年的沧桑与盛衰。
站在城顶,举目四望,古城的轮廓依稀可见。城中平坦的土地,也许是因为季节的缘故,显得苍凉贫瘠。地势平坦,更增添了古城的辽阔,由此可以推断,当时此城巨大的规模。上百度了解一下。
武垣县治的设置与行政建制沿革
东周显王十九年/燕后文公十二年(公元前三百五十年),燕国置武垣县于今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境内,治所在今肃宁县城东南七点八公里。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零零年),武垣划归赵国境内。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仍置县于此。西汉时期武垣县属幽州涿郡,西汉末年,王莽改武垣为垣翰亭。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二百零六年),曹操北征乌桓前夕开凿平虏渠连通黄河与河北境内水系以保障辎重漕运,武垣因此徙县治于东武垣城(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城南十二点五公里处),初仍属幽州刺史部涿郡辖,后改隶属冀州河间国。武垣城在两汉时期发展到辉煌巅峰时期。西晋时期(公元二百六十五年至公元三百一十六年)武垣县改隶属冀州高阳郡。东晋十六国时期,武垣县境相继归后燕、后赵统治,隶属冀州高阳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五百八十三年),武垣县治东迁至瀛州境(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五百九十六年),武垣县改名河间县,隶属瀛州管辖。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六百二十二年),唐朝中央政府复置武垣县治于此。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省武垣入河间。
钩弋夫人生平
钩弋夫人(?—公元前八十八年),籍贯幽州涿郡河间国武垣县(今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历史学界习称为赵婕妤,汉武帝刘彻晚年宠妃(婕妤),汉昭帝刘弗陵之母。西汉世宗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一零二年)春,汉武帝刘彻东巡途径幽州涿郡河间,见天空中腾起青紫色的云雾,望气者对汉武帝言道此地有奇女,汉武帝刘彻随即下诏遣人查访。使者果然寻找到一位风华绝代的赵氏姑娘。不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姑娘的手自出生时就始终紧握从未展开,众皆惑而不解。汉武帝刘彻对此亦甚奇之,乃将这位女子手轻轻一掰,不想这位少女的手却奇迹般地张开,手心里还紧紧地握着一只小玉钩。汉武帝喜不自胜如获至宝,回銮时乃携赵氏同归长安,因赵氏姑娘握拳藏钩遂有钩弋夫人之名。汉武帝对钩弋夫人极为宠爱,不久赵氏晋位婕妤,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注释的东汉历史学家班固著名代表著作《汉书》中载:婕妤自武帝始置,为后廷妃嫔之首,汉代婕妤往往晋封皇后,待遇地位相当于世袭列侯。赵婕妤居住在甘泉宫(甘泉宫为汉武帝在位时期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重要政治生活场所,其不只是作为西汉统治阶级的避暑离宫,而且许多重大政治活动皆安排在这里进行,甘泉宫遗址在今中国境内西北地区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城北约二十五公里处),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九十四年),赵婕妤为汉武帝诞下一子,名为刘弗陵,号称钩弋子。据说刘弗陵和上古时期尧帝一样皆是怀胎十四月而生,于是汉武帝欣然称其所生地之门为尧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