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每个新学期的第一天,老师都会布置一道家庭作业——写下新学期的打算。小学生嘛,你想,还能琢磨出个什么打算(当然,现在的小学生另当别论了),所以基本都是那几句话: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听老师的话……但是当年单纯得很,每回还真的苦苦思索一番,然而写出来的也只是以上那几个打算不同的排列组合。被这个作业折磨多年以后,我就再也不喜欢写什么目标、打算之类的了。
所以,每当到了年尾该总结的时候,就没了个对照的清单,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继续努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听说成功人士都会有一个年度计划清单,比如扎克伯格。我成功的希望就这么被扼杀在了摇篮里。一晃,就糊里糊涂过了这么多年。这不,2016年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了,又到了总结过去的时候。
今年,感觉相当漫长,前半段还在北京上学,到现在不知不觉已在成都入职半年了。有时清早醒来,躺在床上,呆呆地盯着天花板,突然想起几个月前,我还在校园里,为论文而纠结,为答辩而焦躁不安,感觉已是相当遥远的事了。
二十年的校园生活就此结束,也已差不多走完了人生三分之一的长度(乐观点估计),但生活到此似乎才真正铺展开来,再也不能用学生身份作掩护了。毕业本应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转折点,但真到了离开的时候,却平静得很。
记得那天中午,收拾完行囊,准备去道个别。巧的是,旁边几个宿舍门都大敞着,里面乱糟糟的,人却都不在。应该是忙着搬东西去了吧。这样也好,关于离别,我读到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你来的时候,再远再晚我一定会去迎接;我走的时候,千万不要来送别,我一个人安静地离开就好。非常赞同这样的做法,太粘稠的情感不是好事。拖着行李箱,背着包,在校门口回头看了一眼,就这样了。
坐在火车上开始冷静地回想自己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没有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纪念的事,只是一个好学生、好孩子,按部就班地、顺利地完成了所有的课程,不多一点儿不少一点儿。当初选择读研是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就业,最后,还是不知是否做好了准备。终究到点了,走就是了。如果最后非要说出一个最大的收获,那应该是,我不再是一个愤青了,我开始相信行动,相信选择总是存在的。
入职前,在家待了几天。老姐开玩笑说,眼看着培育多年的白菜终于要上市了。我也只是笑,未来的不确定让人不安。上学的时候,看到地铁里面无表情、奔波忙碌的人群,觉得那样的生活离自己还很远,总以为自己还有希望变得不一样。事实是,当自己走入人群,同样没有人认得出来。
对于职场生活,我还是有相当的心理准备的。然而,现实中每天单调、琐碎的工作内容和少得可怜的工资还是让人很有落差感。身边总有人抱怨,可越是这样我就越告诫自己,要么马上离开,要么闭嘴。选择总是存在,但抱怨不是一种选择。
我就这样成了一个上班族,朝九晚五,偶尔也加个班。我选择了平静地接受这样的生活,但同时也选择了默默地持续行动以求改变。每天下班后在自己那盏小小台灯下度过的几小时,都是异常珍贵,阅读、写文、思考、学习,这些都正在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成长。
学校里有消磨不完的日子,现在,时间越来越快,真的是越来越快,一周一周呼啸而过。这也让我对时间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大块大块时间的浪费会让我惶惶不安。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好的现象。
以上就是2016年我经历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毕业工作了。如果年初的时候,自己列了一个新年的愿望清单,上面是不是会有“顺利毕业”和“适应职场生活”这两项。而现在,我又能不能自信地把这两项划掉了呢?
当然,一年的生活远不止于此,我也一时想不起太多特别值得书写的细节,这就是没有个打算的坏处,总活得不明不白。所以,早早地把今年的回顾写完,也好多想想来年的事情,多少写出点白纸黑字的计划、目标来,不管能完成几个,末了至少可以感受一下自己与成功人士的差距吧。
题图来自:https://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