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三311:崔红叶

崔红叶

昔有崔黄叶,王桐花之弟子也。近崔曼亭观察次子瘦生《如梦令·红叶》词云:“为爱吴江晚景,渡口斜阳相映。点水似桃花,无数游鱼错认。风定,风定,一样落红堆径。”洪稚存太史呼为崔红叶,可与陈帘钩〔廷庆〕、鲍夕阳〔以文〕并传。



〔试注〕

1、崔黄叶:崔华,字不凋,号蕴玉,小字连生,太仓直塘镇人。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九岁父殁,与母亲凌氏相依为命。家贫好学,自幼聪颖,工诗善画。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举人。诗学出自大诗家、刑部尚书王士禛之门。

崔华有诗曰: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王渔洋云:“予少年之时,喜和李清照《潄玉词》云:‘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予极爱崔华‘黄叶’诗句,刘(甬戈)公呼予‘王桐花’。”邹程村云:“今崔黄叶合作王桐花门生耳。”由此吴中称其为“崔黄叶”,诗坛皆呼“崔黄叶”,崔华亦名重于时。当时他的故居所在地直塘,也一度别称为“黄叶村”。

2、王桐花:王士禛(王渔阳)。见上。

3、崔曼亭观察:崔龙见(1741-1817),清诗人、词人。字曼亭、翘英,号莲坪、茝坪、万迥居士、迦音居士,室名敬业堂。阳湖(今常州市区)人,祖籍山西永济,后迁居常州。崔景仪父。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陕西南郑县知县,调富平。历官杭州府同知、湖北荆州知府、四川顺庆知府、湖北荆宜施道等。陕西任上,体恤百姓,减轻民众负担。任荆州知府时,支持所属江陵县编修江陵历史上第一部《江陵县志》并为之序。时值白莲教起义,攻陷湖北当阳城,其率众防守宜都,令江陵魏耀前往当阳遥堵,最后解围得安。有俊才,能诗词。著有《茝坪诗草》、《万迥小草》、《鸣秋合簌》等。

观察:唐代于不设节度使的区域设观察使,省称“观察”,为州以上的长官。清代作为对道员的尊称。崔龙见最后任荆、宜守道。

4、瘦生:崔景侃,字瘦生。崔龙见与钱孟钿(女诗人)的三子。洪稚存太史呼为崔红叶。

5、洪稚存太史:洪亮吉(1746-1809年) ,初名洪莲,字君直,小字稚存,别号北江、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祖籍安徽歙县。清代大臣、经学家、文学家,毗陵七子之一。

明、清两代修史之事归于翰林院,所以对翰林亦有“太史”之称。

6、陈帘钩:陈廷庆(1754-1813),字兆同,号古华。上海奉贤人。清代诗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辰州知府。嘉庆九年主蕺山书院。工诗古文辞,所至皆有诗,亦善书法。有《谦受堂全集》30卷、《古华诗抄》等。

“少以《帘钩》诗得名”。

7、鲍夕阳: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嘉庆八年钦赐举人。藏书极富。乾隆三十八年,《四库》馆开,进家藏善本六百余种,大半为宋元旧籍,为天下献书之冠。又校刻《知不足斋丛书》。勤学耽吟,不求仕进。有《花韵轩咏物诗存》。

清·鲍廷博《夕阳》

其一

一匝人间夕又朝,晚来依旧满间寮。

疏分霜叶秋容淡,细点征帆别思遥。

澹澹欲随城角尽,明明还带酒旗飘。

迷藏惯匿西楼影,不似春愁不肯销。

其二

底事人间重晚晴,当楼残照最关情。

百年身世霜鸿影,万里江山画角声。

征马云边驱转急,归舟天际望偏明。

倚阑无阴苍凉意,费尽间心写得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