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困惑:口口声声一句话,“不上幼儿园”,&回家就耍
自打孩子上了幼儿园,变得比以前还能耍,每天“我不想上幼儿园”这句话说得快魔怔了,还是特别“耍贱”的调调。回家后心情起伏大,动不动就又哭又闹。零食开始吃的频繁了,从幼儿园门外的棉花糖、烤鸟蛋、小香肠,到家门口的铁板鱿鱼,超市的奇趣蛋和泡泡糖,每天变着花样地要。一旦得不到满足就满地打滚加狂喊大哭,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表情。而结果往往是由大人的妥协散场。
为什么会妥协呢? 主要是见不得孩子哭。
我们这段对孩子此方面有所松懈,主要是孩子每天去上幼儿园之前哭的比较凶,我们还是坚持送园,每天回来孩子都说中午睡觉特别想妈妈,自己心就软了,不愿再让她不高兴,觉得满足一下她是应该的。
而我们的生活轨迹是在老人家吃喝,晚上才回自己的小家,这种“四二一”的模式下,对孩子的养育有其特定的形式——老人的隔代亲往往会约束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由于双方老人对孩子还是宠溺的多,又不太愿意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往往认为孩子不哭不闹就好,并以孩子不哭为最高原则,实际是没有原则的妥协。
这里尤以姥爷为首。姥爷性格急躁,说孩子一哭就脑袋大,而他又特别疼孩子,对孩子基本有求必应,不分好坏,不讲原则。孩子特别能抓住大人的心理,她知道哭管用,于是屡试不爽。
爷爷说了一句话,“自打上了幼儿园,比原来还不听话”。孩子不听话是表现,原因还是没有走出分离焦虑。
开始的新鲜劲过后,正赶上中秋假期,过了再去就有天壤之别了。班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开始了迟来的分离焦虑,陪园时的皆大欢喜、欢天喜地被一片此起彼伏的哭声代替了。倒是开始哭闹比较严重的孩子慢慢变得适应了,像我家这样开始有模有样的倒是越来越难缠了,简直是大反转。家长都说,原来或早或迟,孩子都一样会有焦虑啊。
在情绪陆续的好好坏坏、天气的冷热交替中,孩子就生病了,转眼又到了国庆。七天的长假,孩子慢慢好了,但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我们原本想带她常去幼儿园看看的想法也被害怕孩子重感的担忧覆盖了。于是,国庆过后再回到幼儿园,比原来更艰难。
“不想去幼儿园”是嘴不离口,眼一闭、嘴一撇,嚎啕大哭,每天都像一场对敌斗争,还是拉锯战、持久战。真是路漫漫。
2、 分析与阻碍:分离焦虑的延续
回家后的不可理喻我知道,孩子是在用自己的方法与我们对抗:“我说不想去幼儿园,你们偏要我去,我去了就得听老师的,不能不讲道理,那我回家总可以耍耍吧。反正你们亏欠我的,就得给我补回来。我一哭你们就得依着我,这个办法真好用。”
孩子回家基本不会讲幼儿园的事,问是问不出来的,但偶尔也会主动提一句,“我们班XXX说XXX了,”她表达不出在幼儿园的喜怒哀乐,便将没有发泄出来的情绪以无理取闹的方式表现给我们,其实是在宣泄一整天的不安。
她用吃的方式来对抗情绪的焦虑,仿佛食物可以带给她安全感;她用耍赖的方式表达天见不到亲人的想念,仿佛语调变得娇柔,我们就可以更宠爱她;她用哭的方式传递对我们坚持送园的不满与无奈,仿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的确,她能做的抵抗也只有这些。毕竟,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环境,孩子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秩序的约束,在幼儿园感到真正的自在,需要长时间的自我领悟与成长。孩子可以擦干眼泪在幼儿园度过漫长的九小时,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即使不易,这也不能作为我们无底线的对孩子的欠妥行为妥协。可以试着通过改变环境与认知,改变孩子的情绪困境,用新的认知取代不良信念,进而调节情绪,从而达到情绪的稳定与行为的适当。
刚学的合理情绪疗法正好派上用场。在与孩子的谈心中我了解到,引发孩子焦虑和行为失当的事件是“上幼儿园”,“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是情绪的焦虑,“哭闹、吃垃圾食品”是失当行为。而造成这些的不是上幼儿园本身,而是孩子对它的不合理信念——上幼儿园不好,这句话隐藏的意思是:“我在幼儿园里应该有绝对的自由,我想干什么大家都应该依着我,我想玩什么必须马上玩上。我喜欢和谁玩谁他就必须和我玩。妈妈也应该陪着我在幼儿园。”这个信念让她对不能满足她即时愿望的幼儿园产生抗拒和焦虑,才有了一系列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宝贝,你总说幼儿园不好,那你觉得怎么样就是好了”?
“不去就是好了”。
“不去怎么好”?
“在家……玩……好”。
毕竟是三岁的孩子,我怀疑这种认知疗法可能行不通。
3、 突破:从接纳孩子情绪开始,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感受
“哦,要是在幼儿园玩和在家玩一样好,那么幼儿园就是好了,对吗”?
“我不想去幼儿园”。
还是一样的、不停重复的话。我担心孩子总这样会对她幼小的心灵有伤害,想再努力试试。
我拿出绘本《魔法亲亲》《我爱幼儿园》,又给她讲了一遍,模仿绘本的动作和她一起表演,孩子终于不再重复那句话了。我松了一口气。
“妈妈,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说,很想妈妈,想在家让妈妈陪着”。
“哦,他想妈妈了,想让妈妈陪着,而在幼儿园却见不到妈妈,所以不高兴是吗”?
“嗯,我也是这样,我老是想你”。
“宝贝,妈妈也想你,和你一样。但是不上幼儿园妈妈也不能总陪着你,对吗?”
“嗯……可是,这不一样”。
“对,你能看到幼儿园和家不一样,这说明宝贝你长大了”。
“我长大了,我是大姐姐”。
孩子挺了挺腰板,眼睛里有些自信的光。
“老师让我给小朋友分粉笔了,我拿着一个小桶给他们分的”。
“哇,你作为小代表给他们分发分粉笔了,这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啊。老师觉得你可以做到这件事,并且很喜欢你,对吗”?
“嗯,妈妈,我还得到了好几个sticker,你看”。
女儿指着衣服上亮闪闪的小贴纸,骄傲地说。
“妈妈真为你感到高兴,你比前两天觉得幼儿园好一些了,是吗”?
“嗯,有时候我觉得幼儿园还不错,有时候我又觉得它就是不好”。
“那么,幼儿园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你的感觉不太一样,是吗”?
“好像是吧,我高兴时候它就好,我难过时候它就坏”。
“那你什么时候高兴呢”?
“玩的时候,吃的时候,还有老师喜欢我的时候”。
“哦,这样啊,宝贝,妈妈知道了。那你明天去了幼儿园就干你高兴的事情。去玩,去吃,去问问老师喜欢你吗,好不好”?
“行,我试试。但是我总想你怎么办”?
孩子动情地看着我。我一把搂住她。
“妈妈给你好多魔法亲亲好不好?它们会在你去幼儿园的路上、在幼儿园里、在你回家的路上,一直跟着你,然后你就见到妈妈啦”。
“好,妈妈我爱你”。
“宝贝,妈妈也永远爱你”。
后记
我不知道这次的谈话能不能真的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太科学的心理测试我还没来得及做,但至少我静下心,了解了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她也可以感受到妈妈真正的理解与支持。这样的对话也许还要经过很多次,或许只是简单的一个动作或眼神,或许会反反复复,但这是个不错的开始。
孩子那些附带的无理要求或许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或许需要一些好的健康的阳性强化物来刺激,而垃圾食品一定是被否定的。这又是一个难题。或许随着情绪的稳定,这些连带行为会渐渐消失。继续观察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