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悲伤是可以比的吗”,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可能因为是心情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所以在一个特殊场景下,脑海中这个问题挥之不去,就想整理下思路。
悲伤时在安慰朋友或被安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去“比较悲伤”,然后小化自己的悲伤,以达到走出悲伤的目的。即选择一种“人和人的悲伤是可以比较”的论调。比如说:一个人由于职场不利而苦恼,很悲伤。周围的朋友除提供具体处理措施外,常见的可能是说,你看看某某,连工作都找不到,你已经比他好多了;还有人由于精神上饱受折磨,可能有人劝说到,你看看某某,每天为了吃饱饭而奔命,你这都不算啥。我们也常常会用这样的方式安慰自己,我已经比别人幸运很多了,我不该这么“矫情”,让自己赶紧从悲伤的情绪中脱离出来。
先不论该种安慰方式是否有效,就这个安慰论点而言,是否有可比性。首先我想做一些假设:把一个人的悲伤用痛点来反映,然后将痛点分成10级,从0到10是不痛到难以忍受的疼痛。论证还需要一些前提,首先是每个时期的现实性。即“我”在整个人生某时间点上,痛点是否都可存在0-10的区间上。我觉得是可以的,每个时期都有自己要应对的任务,有成长的要求,有蜕变的痛苦。可能会有人说“我觉得痛并快乐着”,此处是将痛苦和快乐剥离了的,即两者间不考虑相互影响。第二,同一时空中,年纪相同的人,痛点是否都可存在0-10的区间上。我觉得也是可以的,虽然不同的成长背景会影响,个体特异的经历也会感受到不同的痛点,但生活中的各种意外,会给一派祥和,带来灭顶的绝望。第三,存在痛点阈值,即越过这个阈值,就会感受到疼痛悲伤。由于个人的自身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差异,不同人的阈值会有差异。假设和条件准备完毕,现在来看不同场景。
我以前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还是非毕业班,我感到压力大比较沮丧时,会有人劝解说:“你这点压力算什么,等你到毕业班,又要毕业,又要找工作的时候,压力才大呢!”,在我参加工作时,又有人说“这有什么,等你结婚生娃,上有老下有小时,你才能好好体会一把生活的艰难”。那么问题来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是否可以说痛苦是可比的呢?幼时承受成长的痛苦,中年承担养家的艰辛,老年承受病痛的折磨。不同的阶段痛苦的表现形式有差异,为了可测量,将他标准化为我们痛点的0-10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