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 · 鲜仁章
原 文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今译】孔子说:“满口讨人喜欢之语,满脸讨人喜欢之容,这种人,仁心就很少了。”
【通解】“巧”,好义。“令”,善义。巧妙即捷径,夫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老子云“抱朴以守拙”,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事,贵在守拙,戒取巧。所谓熟能生巧,巧乃是经验之学。学问、事业因时而变,只图巧,于学无益,于事亦无益。
“巧言令色”者,便与“花言巧语”有相近之意,所以《曾子立事篇》云:“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仁矣”。中国戏曲里,喜欢将唯利是图之人装扮得甚为滑稽。此种人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然而,心怀叵测,总有让人难以捉摸之感。譬如《窦娥冤》里的张驴儿,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纵不求其有仁爱之德,亦不见其丝毫善意。故而,人人皆耻于做此种人。
仔细剖究此章之言,可举三意作解;
其一:求仁之道,不可贪求于巧力巧言,只图纸上功夫,此乃真修实干者所不为也。程子云:“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夫子于此章并未曾言“巧言令色”之是非。却在不言处,教人以仁道。故而,为仁之道,当戒巧辞巧力,更不可成为巧言令色之人。
其二:刻意的讨好和取巧于他人的欢心,看似智慧了得,其心如何,唯有己知,求道在诛心,此心乃私心,私心除,仁心方生。 《大学》云:“毋自欺也”。普通人之一生,唯有两件事情,即“自欺”和“欺人”,以巧言令色欺负别人,或他人之巧言令色自欺于己。不敢直视自我,更不愿意反省自我。巧言令色虽可怕,然皆属于表象,最可怕者,那是自我之陶醉,从而迷失自我。
其三:花言巧语,谈玄说妙,看似热闹非凡,于真理却相差甚远,为学之道,在于求其根本,不可被外相所迷惑。以至于迷失了本心,忘记了初心,便是得不偿失。克雷洛夫的寓言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有只乌鸦偷到一块肉,衔着站在大树上。路过此地的狐狸看见后,狐狸大肆夸奖乌鸦的身体魁悟、羽毛美丽,还说他应该成为鸟类之王,若能发出声音,那就更是当之无愧了。乌鸦为了要显示它能发出声音,便张嘴放声大叫,而那块叼在嘴里的肉瞬间掉落。狐狸跑上去,抢到了那块肉,并嘲笑说:“喂,乌鸦,你若有头脑,真的可以当鸟类之王。”此寓言,乌鸦因喜听巧言,失去了食物,狐狸因为花言巧语获得了食物,但失去了爱心和信用。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君臣之间,亦有许多关于巧言令色的故事。李世民贵为一国之君,却把一直向他提不同意见的魏征视为诤友,比作镜子。一般人,很难有李世民之气度,亦很难遇到类似魏征这样敢于直言的朋友。
【按语】巧以讨好,言以诓人,此所以“鲜矣仁”是也。仁德君子,以仁为本,仁出真心,焉能以欺人之言而行于世乎?故曰“鲜矣仁”,非可救药,若能自省,痛改前非以求仁,亦能得人,所谓道不远人也。
巧言得欢心
令色以诓人
欺心当下生
何以能得仁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校正:余涛生 丨 美编:王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