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黄翔鹏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于周末两天(五月六号、七号)在西安音乐学院召开,是次会议由西安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几家联合主办。自黄翔鹏之后的五任所长全到了,头发花白的学界大牛们基本全到了,黄先生的学生带着论文基本到齐了,一批青年才俊也到了。这是一次学术共同体的聚会,也是近年来音乐学术界难得一见的能聚集如此之多学术大家的高峰思想碰撞会。
我到西安调研咨询课程改革之事,抽空旁听了部分会议内容,印象良多,略记如下:
1.有关学脉学谱与成长的随想
音乐研究所郭威在编“音乐研究所六十年”的过程中,详细梳理了六十年来,几代音乐研究所的学人之间的师承关系。这个话题勾起我很多思考,展现出一个复杂的学谱,更引出这个学谱在时间绵延中的阶段性,在空间分布上的地域性,传播
学脉的流派性,学区的地域性,学谱的复杂性等等。
这样的研究,有点类似于当年潘光旦研究伶人血缘关系。千百年以前,人们主要靠血缘来维护各种各样的关系,几百年以前,地缘的关系逐渐上升,国家与国家之间,主要争取的就是空间上的边界,从而也形成了许多地缘政治。几十年来,信息之缘独霸天下,所以各种与信息相关的“缘”,不断形成各种各样的团队。你供献了有用信息,你就是一个信息源,你与别人之间的“信缘”就会增强,反之亦然。现在所谓的“圈子”,其实是“信缘圈”。
2.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光荣与宿命
当年廖天瑞先生驾鹤西去之时,就有学者说,这似乎是音乐研究所寿终正寝的前兆。因为“三刊三典”不在的音乐研究所;“开门办所”而不再开门,或者说门开了里边的人越来越少的音乐研究所;“以资料为中心”而不再大量收集资料,而且把已有资料“看守过渡”的音乐研究所,还是音乐研究所吗?还是当年哪个振臂一挥,言而众响的学术共同体的引领者吗?
这位学者的调侃,不是前兆,而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