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为你好!”这是我们常常用来标榜自己初衷的一句话,但我不是你,你也不会成为我,我的经验也好,知识也罢,再丰富再精深,也不会走进你的世界,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那么这句“我都是为你好”又从何谈起?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有着超强的控制欲,希望孩子能按照我们既定的方向前进。小时候,我们希望他们能更懂事,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总是各种“麻烦”;上学了,我们总希望他们的学习能更轻松优异,但他们给我们的总是各种“惊喜”;工作了,我们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前景,但他们给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我们经常在问自己,孩子应该怎么培养,却很少问孩子,你希望如何长大?
事与愿违的现实让家长们越来越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是孩子不争气吗?真的是孩子叛逆吗?朋友早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至今仍被困在“我都是为你好”中,她的苦恼和无奈非旁人所能体会。我都是为你好,简简单单几个字,它承载的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期许,但这份期待真的太沉重了,岂是短短几个字能承受得起。
特别喜欢这句“知识+爱=造就”。作为成年人,我们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拥有充足的热情和满腔赤诚的爱,但是我们缺乏的恰恰是这个“+”号,也就是如何去爱的能力。这个过程不是长辈的三言两语,更不是书本上的那些金玉良言可以教会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摸索,反复锤炼,才能找到适合彼此的爱的方程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他的到来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神圣的大门,他们会教会我们很多,透过他们的眼睛看到很多我们错过的世界。与其说我们在培养孩子,不如说是孩子在健全我们的人生,把他们放在平等的位置,才能释放出“=”号后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