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开车拉着父亲回到老家的时候,正好是傍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西边的天空却有淡红色的晚霞,告诉父亲要出去走上一趟,便在雨中出发了。
【巷子】故乡的巷子窄窄长长的,满铺着青石,光光溜溜的,满是岁月的痕迹。两旁一色的青石瓦房,一色的石块四四方方,一色的蓝瓦整整齐齐,一律的遮门闭户,显得格外的幽静。只有邻居的大叔大婶儿还在喋喋不休的争论着经年的岁月话题。
童年的时候,一个大的院落住两三户人家,生死相依,温暖温馨着彼此的岁月;每到饭时,一街两巷坐满了人,比较着彼此的饭菜,谈论着白天的收获,人声鼎沸,煞是热闹!
孩子们在中间跑来跑去,捉着迷藏玩着游戏,乐此不疲,直到午夜才各自散去。
而今,巷子青苔斑驳,不知名的小草肆意盛开,倒有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意思了!,那么多可亲可敬的人又到哪里去了呢?
【土岸】顺着青石巷往下走,向西有20米,有一排青石的座石,因四面来风,也是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名曰“南嘴子”。南嘴之外向北的一条路便是我要说的土岸了,小时候那里也是我们的天堂。
每当夏季来临,土岸上的植物便格外的葱茏,榆树根走遍了岸上的角角落落,老树虬枝盘根错节,在大人们看来危险异常,我们却在那里上上下下如履平地。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过足了“攀岩”这把瘾。
【池子】青石巷往下走,下了石铺的拐弯小坡,左手位便是我说的池子了。
每当雨季来临,池子便蓄满了水,母亲、婶子们便有了洗衣的绝好场所,在捣衣声中说东道西,热闹非凡。
炎热的午后,大人们都睡觉去了,小伙伴们便偷偷的溜出来,开始“扑通扑通”的游泳了!虽然比较浅,虽然比较的脏,甚至有时候还会划破脚趾,但小伙伴们还是乐此不疲!
傍晚时分,又是另一色形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听取蛙声一片!”,实在是美妙极了!
【树】家乡的树与我而言,有着深深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家乡的柿树、杨树、梨树、楸树、榆树,我几乎都上过,用现在的话来形容,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树哥”!
我是一个很费的孩子:二年级的秋天,随父亲、哥哥们一起到摘自家树上的柿子,看着父亲哥哥上树了,我也非常的好奇,那棵树正好长在半崖上,有大人两搂那么粗,我也开始搂着树往上爬,结果爬不上上,也下不来,时间长了,我自己还喊着“搂不住了,搂不住了”,一松摔下来了土崖。前额上的疤痕就是那个时候的“丰功伟绩”。
我也是一个不服输的孩子,从此也就下定决心:爬尽家乡所有树,练就上树真功夫!嘿!到最后上树功夫果真是炉火纯青!指到哪里上到哪里,指到哪里打到哪里!不枉费我受伤一场啊!
【近坡】近坡是离家乡很近的一个山坡,在家乡的晒坪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山上的行人。家乡有一句俗语“近坡带帽,蒙着头睡觉”,意思是说近坡山头云遮雾罩的时候,就会有雨,就可以停止一切农活,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睡觉,那当然是我们最盼望的事情了!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我行走在通往近坡的路上,小草打湿了我的裤腿,雨水浸湿了我的衣衫,在这样一个雨季,在这样一个黄昏,没有打雨伞,我和家乡在这样亲密的接触着,我甚至听到了大地“砰砰”心跳的声音。
路两旁的玉米已然长出一人的高度,有的开始吐缨。小时候的清晨,经过玉米地的时候,我们最爱听玉米杆那“嘎嘣,嘎嘣”拔节的声音。
开始上近坡是一段土路,长满了青草,中间留着窄窄的小径,长时间的雨水冲刷,却都是红色的沙土,利于前行;往上走,是石头铺的上山路,路两旁荆棘漫步、灌木丛生,虽没有苍松,却有翠柏遍布两旁。荆棘不时的拉我一下,勾我一下,似是在对我亲热,又似在抱怨我长时间的离开。
回首山下,整个村庄的面貌便呈现于眼前了,暮色四合下的村庄,格外的美丽,已然进入一中“山朦胧,水朦胧,月朦胧,鸟朦胧”的朦胧状态中了。
再往上走,便是山神庙了,小时候每当路过于此,都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上界行善事,万民报平安。我都会恭恭敬敬地鞠上三躬,尽恭敬之意,保自身安全!这次上来,我更是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拱手行礼了!
雨从山上来,在近坡之上,我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沙沙”的雨声由上而下,实在是大自然的奇观!
万籁俱静,能听得到沙沙的雨声,敲打在家乡的万物之上,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动听!那是家乡的声音,那是自己骨子里割舍不断的声音!雨水、汗水和着泪水,滴滴答答的流落在故乡的山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