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西游# 【感谢玄奘,给我们留下一个最强IP,至今还在不断衍生新产品】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余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震动中外。
归国后,玄奘奉诏口述所见,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之后,门徒慧立、彦琮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神化玄奘,在描绘他突破艰险一意西行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它们虽还游离于取经故事之外,却启发了后来作者。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讲”。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自动来护三藏西行。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
取经故事在元代已经定型。元时磁州窑的唐僧取经枕上已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形象。
明《永乐大典》一三一三九卷“送”韵“梦”条,引有一千二百余字的“梦斩泾河龙”,标题作《西游记》,内容和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基本相同。可以想见,至迟在元末明初曾有过一部类似平话的《西游记》。
在吴承恩《西游记》之前,明代有四游记,其中《西游记传》四卷四十一回,“题齐云杨志和编,天水赵景真校", 吴承恩版《西游记》大体脉络与之同。
和取经故事在话本中逐步定型的同时,类似的戏曲创作也产生了。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均已失传。现存元末明初人杨讷所著《西游记》杂剧以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儿”故事开场,这同样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西游记》故事的发展来看,其实它的创作从玄奘在世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此后近千年不断再创作过程中,西游故事不断完善,最终在吴承恩手里成型。
可以说,玄奘用生命打造了一个IP,这个IP太强大,以至于到今天仍在不断衍生出新作品、新形态来。就今天到少年儿童接受来看,小时候会有动画版的《西游记》,中小学时会有杨洁导演的连续剧《西游记》,长大了,会有《大话西游》《西游:降魔传》等衍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