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暑期档最热电影《抓娃娃》,可以说前半段笑得多疯狂,后半段哭得就有多惨。
影片主要讲述了土豪夫妇为了让小儿子重走自己年轻时的苦日子,打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目的就是让儿子弥补自己没有考入清北的遗憾,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前半段的幽默都是各种遮遮掩掩的包袱,儿子看到家里的世界和儿子上学之后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给儿子补习英语,特地请外教在自家门口卖水果。邻居不是钢琴家就是各科精英老师扮演的,就连邻居阿姨给女儿吹个头发,都需要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下,还有每天回家要帮助邻居解决一道安排好的数学题。看了这段我特别想笑,这不就是大单元所摒弃的教学方式吗?谁的邻居会莫名其妙出数学题呢?谁去买肉要先解决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呢?虽然看似训练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都不是真问题,不利于孩子高阶思维的养成。
后半段的悲伤都是小儿子的自我觉醒,尤其是那段扮演奶奶的李老师,因为打篮球暴露身份,必须要临时下线。在李老师的葬礼上,所有人都在虚情假意,只有小儿子是真切的难过。我就在想掌控型的父母真的是太可怕了,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情绪和人格,只是把孩子当做继承家业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名字叫继业。
最后的结局是继业知道了真相,放弃了清北选择了体育专业,但是童年的创伤仍旧会在他的内心留下印记,直到他长大,他也没有从这个创伤中走出,即便他的生活早已不再需要捡垃圾瓶维持生计,但他只要看到垃圾瓶,就会出于本能去捡垃圾。这让我想到,王思聪16岁才知道自己家是首富,黄子韬28岁才知道自己家里有200亿,可见电影是有些真实原型的,但是我就想问问父母为了穷养孩子选择对孩子隐瞒真实家境,有没有考虑孩子知道后的感受?
就像电影里的继业,他知道真相的第一反应就是问问父母在自己的生命中扮演者哪位老师。然而,即便这样马成钢还是不知悔改,对孩子进行了道德绑架“你以为你的人生被控制了,你何尝不是也在控制我们的人生”,我想说孩子从没有想要掌控父母的人生,都是父母自导自演、自我感动的苦情戏罢了。
时代在改变,父母那个年代喜欢吃苦的传统,不一定必须要在孩子身上身体力行,孩子有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接触先进的科技领域,而是不是把孩子封闭在传统生活中强硬断开与网络连接。
我想说,为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而不是为了教学效果编造出来的虚拟世界,要给孩子真切的情感反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