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菠萝,去的挺早,所以跟其他家长一样,在教室门口等待放学。
门一开,老师走出教室,很快就被一群家长呼啦围住了,问孩子入学考和期末考的成绩与排名。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成绩,家长大可以去问孩子。但是大家把老师围住,一方面是渴望从老师那里听到关于自己孩子的反馈点评,另外也想借此窥探一下其他孩子的情况。老师很忙,这么多家长围攻他,每个人真的只能分到一句两句话。但纵然如此,听到没有任何新意或者实际意义的这一句两句之后,家长脸上依然浮现出不虚此行,心满意足的神情。
我突然想到不知从哪里读到的一位著名的医生墓志铭上的一句话,现在被很多医务工作者奉若圭皋: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
这样看来,教师和医生的职业真的有很多相似之处。
“有时是治愈”——坦言了教育的局限。这种局限既来自每个生命现象个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来自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并非神的特性,更来自教育本身。
“常常是帮助”——规范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就像周老师,他知道家长可以从孩子那里知悉数据,也知道自己此刻的语言笼而统之,但他依然站定,彬彬有礼,不厌其烦,哪怕对每个人都用着类似的措辞。因为这是作为一位教师最能够确定的事:“总是去安慰”。
大班额高密度的教学中,守住底线,让安慰真实发生,让帮助不期而遇,让治愈获得可能。这应该也是我们应该恪守的职业道德吧。
存图: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