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面前,经验有时是鸡肋,是桎梏。因为人有了太多经验,他很可能会因循守旧,缺少热情和质疑,走别人走过的,可以大概率走通的路,做个追随者,而不是探索可以更好的路。这就解释了梁文峰会选择几乎没什么经验,但有热情和质疑精神的年轻人。最终,就是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打破了堆积算力的经验模式,让世界刮目相看。
在和哥哥学习中,哥哥经常会有自己的质疑,我几乎可以确认他一定错了,但我还是会耐心听他说完,然后认真反驳他,我知道他的疑问如果不解决,他就会有些细节没真得懂,这种不懂迟早会在相关各种问题中暴露出来的,何不借此机会一次性解决呢!质疑是个好东西,如果你错了, 你会理解得更透彻,如果你对了,那么你就可能擦出了创新的火花。记得以前读吴军的书,他提及国外一个大公司在讨论某个重大决策时,会要求讨论的人都必须提出几个该决策可能存在的缺点,然后大家逐一论证,这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策略方式。
我相信,一个孩子如果还喜欢质疑,那么他的学习能力就有持续向上的可能。其实,这种稀缺的热情和质疑在孩子很小时是很常见的。问过小时的哥哥和弟弟同样的问题,“给你和其他小朋友分披萨,是分四块好,还是八块好?”,哥哥回答,“分四块,因为掉的渣少。”弟弟最新的回答是,“分四块,因为我分的会更多。”他们的回答都曾让我忍俊不禁。其实他们都没说错,哥哥是站在整体角度,弟弟是站在个体角度,他们的基础是面对实际,可标准答案是面向理论的。在现实中,哥哥和弟弟这种回答是会被嘲笑的,千篇一律的经验,或标准答案才是热情和质疑精神的大敌。
我并不是否认经验的重要性,我们的社会需要大量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但我们也需要有稀缺热情和质疑精神的鲶鱼,鲶鱼太多不是什么好事,会让社会基石缺少稳定性,但没有鲶鱼也不是什么好事,会让什么都死气沉沉,进展缓慢。从这个角度说,应试教育整体还是个较好的选择,它可以培养大量严谨认真,服从性好的社会基石,而真正的天才却完全有多余的精力去展示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点看看梁文峰的学习心得和成果我们就可以明白。至于网上有人说的“梁文峰是小镇做题家的胜利,是应试教育的胜利”是很可笑的,这些人一辈子连这些天才的影子都看不到的, 自然无法真的理解那些远超我们普通人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