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智慧角落
曹操作诗:“周公吐脯,天下归心!”曹操这辈子佩服的人不多,但周公肯定是一位。周公不只是周朝的良相,也是儒家推崇的圣人,忠诚能干,处事稳健,有着安邦定国的大智慧。《鲁周公世家第三》对周公着墨甚多,那些大的方面不多赘述,仅选几个点切入,谈一谈周公的智慧。
年轻时,培养怎样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是才能,还是更为基础的东西。周公年轻时,并不是以文采飞扬、囧囧武力来博出位。他的智慧,就体现了两个字上,这两个字,是他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
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於群子。
表面看,周公的不同,不是在才方面,而是在孝和仁。孝说的是作为人子,周公很得文王认可、器重。仁,说明他为人处世情商很高,无论是与群臣、还是兄弟,他的群众基础在文王群子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具备成为武王左右手的潜力。
孝与仁,换个角度看,都是与人相处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教育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现在看,不过是早教机构的广告语。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心中那个不应该输的,是不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东西。回过头来反思,培养孩子的最基本、最有价值的出发点,还是孝和仁。一个你能看得出孝和仁的孩子,你不会不喜欢的。他能表现出孝和仁,智商绝对不会错,学习也肯定不会差。反之,缺乏孝和仁,即使一时学习好,也难长久,也难融入社会。
古人对于子女的培养,从孝和仁入手,对人才的鉴定,从孝和仁人手,都是正确的。今天许多人对此存在不同看法,但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还是会发现孝、仁依然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基础。我们讲,为人处世外圆内方。外圆,在于用孝和仁来作为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型,无论怎样的实质问题,都有通过孝和仁来展现出来。练习久了,成为习惯,就能推而广之,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周公在孝和仁上修养功夫到家后,就可以大展身手了。因此: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武王夺得天下后,天下大小诸侯林立,东方的叛变不断发生。在交通不便、信息传输落后的背景下,只靠武王一人,无法统治天下。就当时国情而言,为巩固政权,只有: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后来的秦没有如此办理,十几年就失去了天下,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汉汲取两方面教训,用了分封与郡县制并行的方法,更加贴合实际。周此时的大封功臣,不是坐享其成的,遥远的东方,是周未曾涉足的地方,原始落后,又不顺服。商时,淮夷、徐戎也是时顺时叛。封功臣、同姓戚,某种程度上,是把革命的种子撒到敌后去。利用星星之火,打造燎原之势。至于各人到封地,如何开展革命工作,是见仁见智的。因此,中央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工作开展情况: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各地工作开展的自主性很大,当然只有能稳定局势,占住地盘,稳定周的统治,中央都会点赞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这段文字中发现,太公与伯禽开展的工作能力差异。伯禽是新手,到一个新地方,发挥了年轻人的干劲,工作面貌焕然一新,步步紧跟周朝中央号令。而太公是老政治家,入乡随俗,缓缓图之。但太公在齐站稳脚跟后,也是杀人的。争取人心,站稳脚跟,伯禽靠的是自己的力、周的威;太公依的当地的势、自己的心。势是政治运作的关键,而不是规章制度,那些纸面上的东西。“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周公就是要得天下贤人的心,太公在齐抓住了内核,而伯禽仅仅触到了表象。智慧的周公哪能不知自己儿子与太公相比所差的档次,因此叹曰:
“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