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了《客从河洛来》的视频,心里的感慨颇多,又查了一些资料,完成了这篇观后感。
何谓“客家人”?客家人,一般认为是他称,也就是当地人对这些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族群的称呼,取“客居”之意。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罗香林先生概括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独特稳定的客家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凡符合上述稳定性的人,就叫客家人。”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客方言序》中说道:“广东称客籍者,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氐(抵)本之河南,其声音变与岭北相似。”历史学家朱绍侯教授在《河洛文化与河洛人、客家人》中也讲道:“在每一次北方人南迁的潮流中,河洛人都占绝大多数。
由此可见,河洛人是客家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客家人根在河洛”,其原因也在此。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文化、经济中心的转移,文学界一般皆描述为“衣冠南渡”。而客家人共有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这其中的前三次,正是在三次“衣冠南渡”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第一次大迁徙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致使胡人南侵中原,酿成“永嘉之乱”,汉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安徽、江苏一带;还有一部分顺赣江进入赣南。
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灾荒连年,爆发了农民起义。战乱所及,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客家先民的大部分就南迁至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
第三次大迁徙,发生在宋朝“靖康之耻”后,宋王朝迁都临安(杭州),黄河流域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又一次渡江南迁。后来元兵向南进逼,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早先迁入此地的客家人,为寻求安宁的环境又继续南迁,进入粤东的梅州、惠州一带。
而第四次和第五次大迁徙,分别发生反清复明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大背景下,起义失败后义军受到剿杀,百姓纷纷逃匿,动乱使得客家人开始了大迁徙,分别迁到广西、湖南、四川、海南,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客家人迁徙的过程中,也在各地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常说的“客家四州”,包括广东惠州、广东梅州、江西赣州、福建汀州,便是这些地域的典型代表,都在《若思念便思念》节目一一闪现。这些地方在飘摇的历史长河里,见证了客家文化发展的脉络,成为广大客家人地理、心灵和文化上的故乡。
而故乡的源头,正是河洛大地、老家河南。大量的历史典籍、族谱志书、遗址碑文等,都记载和佐证了客家先民由洛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