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祖母最疼爱我,去哪里都爱带着我,我几乎成了祖母的小尾巴。祖母喜爱看戏曲,沪剧越剧锡剧不论,我也似懂非懂的跟着看。在沪剧《庵堂相会》里面有一段唱词。“春二三月草青青……”,唱到最后有一句我记得很清楚,“萝卜花开白似银,蚕豆花开黑良心”。当时还似懂非懂,蚕豆花为啥被这样歧视?竟然背上黑良心的骂名。
中国蚕豆栽培历史非常悠久,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最早的记载是三国时代张写的 《广雅》中有胡豆一词。蚕豆这一名词,最先见于南宋 杨万里(1124—1206年)的诗序中。从我国的一些古书记载来看,这种作物最先栽培于西南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广泛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李时珍说:“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蚕豆花、叶、荚壳,均可作药用。
说蚕豆黑良心,主要是这蚕豆花开得很有特色。按照植物学专业说法,蚕豆的花2-4朵呈丛状着生于叶腋,花冠白色,具紫色脉纹及黑色斑晕,长2-3.5厘米,旗瓣中部缢缩,基部渐狭,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雄蕊2体(9+1),子房线形无柄,胚珠2-4(6),花柱密被白柔毛,顶端远轴面有一束髯毛。
同样是豆科植物,蚕豆花和毛豆,扁豆,刀豆等开的花差别太大。尤其是花瓣上的黑斑晕,远远看去如同是一双双眼睛冷静地看着世界,清醒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
有关蚕豆,我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
蚕豆
方茎翠叶舞蝶衣,白瓣黑心少人理。
绿门深锁荚紧闭,圆润温婉面凝脂。
纤手除裳盘里依,蒸煮烹炸皆相宜。
劝君多食趁当季,养胃补脾功神奇。
清明前后,走在乡村田埂上就发现在田埂两边的田地里都种有蚕豆。那长着慧眼的蚕豆花在风中窥视,靠近田地总能闻到蚕豆那特有的气味。蚕豆叶一般都不会打卷,但时不时在豆叶中会发现有几片卷成小耳朵似的豆叶,我们小时候称之为豆耳朵。还记得小伙伴们经常比赛看谁的豆耳朵找的多,每次在放学回家路上迎着夕阳,沿着田埂在蚕豆上寻找,乐此不疲。
蚕豆的种植最为方便,对于土地的要求也不高。田头地脑,屋前房后,只要有巴掌大的地儿,用铁锹铲一小坑,放入几颗种子,也不用施肥,自然长。
熬过了风霜雪雨,也不用农家人的尽心尽力地维护,施肥除草。如同是田间的野草,等春风吹来,自己便从地里冒出绿芽,迎风而长,开花结荚。
在那个大集体的岁月,淘气的小孩们总想找点东西垫饥。每年的五月份,正是新蚕豆结荚成熟的日子。剥开绿色的豆荚,翠绿鲜嫩的蚕豆映入眼帘。一颗颗光滑饱满圆润如同和尚的脑袋,无怪乎有些地方称之为罗汉豆。生蚕豆有一股强烈的豆腥味,但为了抗饿啥也顾不上,偷偷摘几个豆荚,剥开豆荚把生蚕豆就往嘴里送。那味道不怎么好,而且不能多吃,弄不好就拉肚子。
蚕豆的吃法很多。在鲜嫩的时候,剥出蚕豆,清洗干净,放入蒜苗清炒就是一道菜。蚕豆软糯,蒜苗清香。
也可以把蚕豆皮剥去,豆瓣可以焖饭,也可以煎炸了吃。我却最喜欢那咸菜肉丝豆瓣汤。剥下的蚕豆皮,翠绿透明薄如蝉翼,那时的我就喜欢套在自己的手指上,就像现在小仙女们的美甲。
到了秋天,豆荚外皮变成黑色,脆性。农家直接把豆萁拔起来拿回家。在自家的场地上用麦枷(一种人工脱粒的工具)打豆萁,完了收起豆萁当做柴火,收集地上的老蚕豆清扬干净装袋进屋。
城隍庙五香豆的原料就是老蚕豆,工艺比较复杂,不适合家里制作。每逢到了冬闲,也是开炒老蚕豆的时候。如同现在街上炒糖炒栗子那样,在自家灶上炒蚕豆。炒好的蚕豆就是冬天最好的零食。当然也可以不用炒的,水煮蚕豆还可以作为早餐的佐菜。这时不禁想起曹植曹丕的故事,当年的七步诗讲的是否就是这豆萁当柴火去煮蚕豆呢?
种完蚕豆的田地,等下一季种什么都会丰收,都不用施肥。农民都感到惊奇,所以有时很多田地收完青蚕豆就直接把蚕豆茎叶直接翻在地里当肥料。其实真正能提高肥力的是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菌啊!这才是豆科植物的厉害之处!如今的科技虽然有了突飞猛进,但固氮技术始终尚未令人满意,还真的得向豆科植物好好学习呢。
如今每次去菜场看到的蚕豆,白白胖胖的,个头很大,但颜色是那样的苍白,一看就不是本地种。心里总不是滋味,那如同翠玉般的蚕豆,那薄如蝉翼的豆皮,怎么就看不到了呢?
2019.1.31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