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进入这一节内容前,我想先回顾一下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信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生经历是一个传奇。他仅接受了高中水平的教育,却成功地担任了哈佛大学教授这一崇高职位。更重要的是,他构建的理论不仅深远地影响了学术领域,还影响了公众。在20世纪60年代期间,埃里克森因其关于青少年与叛逆的观点而成名。他断言人们将会以特定的方式继续成长和变化,这一断言不仅为成千上万的老年人敞开了新的前景,而且也使人格领域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埃里克森之前,人们教条地认为人格最迟定型于青少年期晚期。埃里克森独特而又创意的观点,使其他理论家开阔了眼界,看到了中年期及以后人格发展的可能性。心理学家再也不会忽视老年人,或者认为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他们早期生活事件预先决定的。
埃里克森的八大阶段理论,他把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由遗传决定,但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由环境决定。
在“成年生活的轮廓”这一小节中,本书作者麦克亚当斯主要表述了两个观点,一是关于身份认同发生的时间段,他认为应该要延续到老年阶段;二是他认为成年生活也是相对可塑的,并不是像弗洛伊德认为的儿童早期的经历很大程度决定其成年后的性格。其中阐述第二个观点时,他分了二十几岁、二十几岁后期到30岁、30岁出头、35~40岁及到了40岁这几个阶段阐述。
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更人性化,给了每个人努力、改变、做得更好的希望和通道。虽说理论来源于实践,但理论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过来指导实践,哪怕是错误的理论,就像“哭声免疫法”等,这虽然是事物发展规律,但影响也是很可怕的。所以因为如果主流理论支持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和成年性格,是由儿童早期的经历来主要决定,首先从理论通道上截断了童年有创伤的那部分人的人生希望,就像在童年就给他判了成年后的罪一样,让人无助。
1. 身份认同发生的时间段应该延续到老年阶段
人的身份认同不应该像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那样,只发生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而应该是一直延续到成年中期,甚至成年晚期,只是在成年晚期它可能不会是一个核心任务或核心问题。
2. 成年生活是相对可塑的(成年人格也是可塑的)
作者提到,与埃里克森及期及其前辈弗洛伊德(Freud,认为儿童早期的经历很大 程度上决定了其成年后的性格)的观念相反,目前很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成年生活是相对可塑的,但有关这个观点的研究仅限于某一特定阶层群体的价值观,最近有些研究开始关注女性,但少数民族成年人和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成年人未受到研究者关注,也很少有跨文化的研究,较早美国历史中成年发展的研究则更少。
所以作者说这些关于成年人发展的研究都伴随着一些特定社会条件或社会阶层,但它仅代表这个阶层,无法作为所有人的成年生活通用的研究结论,因为很少有心理学理论可以自信地阐述跨文化的主张。尽管这样,但这种不断将早期有关成年发展的著作整合形成的理想化的梗概,还是能作为一个参考,让我们明白自己在人生三四十岁前的阶段里可能遇到什么情况。
1)二十几岁是成年期的开始。莱文森指出,他们主要任务是“进入成年人世界”。大部分人都开启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生活,也开始进入社会。作者提到这个阶段美国人转换自己的职业,甚至是做出重大转换,经历多次婚姻变故等都是很常见的事,因为很多人在这个阶段,自己内心都会不同程度感觉到:我的心还没有真正安定下来。这个阶段,男性的梦想主查职业成就,女性的梦想则包括了职业和人际目标,但梦想又会随时间推移变化。因此,作者说,这个时段,年轻人会有很多机会承担临时责任,有些责任义务可能会持续一辈子,但也可能不会。也即,成年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并未完成,尚在发展中。
在这个阶段,作者提到莱文森关于与个人指导者建立关系的这一重要发展,这个指导者可以在年轻人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给予指导和引领,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发展出这样一个令人满意的真实人物的指导关系,所以也可能是参照了我们所遇见和所知的成年榜样,通过模仿他们来组织生活。早期的“追星”,现在的各自“粉”都是这种成年榜样,所以对社会和文化来说,应该有更多的大方向引领,才能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提供正确的榜样效应。
2)二十几岁后期到30岁莱文森称为“30岁过渡期”,这人阶段的成年生活的任务目标有研究表明是可塑的,甚至会是颠倒的。例如,二十几岁注重婚姻和母亲身份的女性,此时倾向于转变发展其个人主义目标,例如注重职业发展,而前期注重 职业发展的女性,则突然变得更加关心婚姻和家庭。
3)30岁出头,莱文森称为“安定”阶段。这个阶段成年人会努力建个小窝,扎下根来。尤其对于男性,这个阶段是他们职业生涯黄金期,大量部分职业人士在其职业生活中都能取得重要认可。
4)随后35~40岁进入一个“成为自己”的阶段。这个阶段,很多成年人在生活、职业领域都有相当成就,但随之也会产生巨大的沮丧感,感到自己成就还不够,还没有变得足够自主。莱文森指出,这一阶段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无论人们是否觉得自己已取得成就,都不觉得自己能够做自己,因为都还是受上级管理或领导层限制,无法做出自己的决定、无法主导企业的发展,所以开始变得不耐烦,所以莱文森觉得35~40岁反倒可能是更加纷乱的阶段。人们最初充满理想期望地进入成人社会,在与现实碰撞的过程中不断妥协,这个阶段男主外,女主内的特色仍然鲜明。男性在通往职业最高成就的道路上会碰到很多障碍,女性的职业发展可能没有男性那么线性,她们或放弃工作,或兼顾工作的情况下,仍然更多肩负抚养孩子的大部分义务。并且在成年早期的最后阶段,人们会意识到生活没那么简单,也不完全可控,许多抉择很艰难、许多妥协很痛苦、不可逆转的老化,我们不再年轻!
5)到了40岁,我们已可以更清晰和现实地理解自己是谁,以及我们将以什么方式成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成年人”。弗洛伊德用一个简单的回答给出了心理成熟的判断依据——去爱,去工作!因为在社会学上,现代生活是建立在家庭和工作上的,成心理学上,现代成年人是根据对共融性和主体性的双重渴望来组织其自身生活的。到40岁左右,大部分男性和女性,都能很好地定位自己在家庭及事业领域的身份。可以理解为完成基本稳定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