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弟弟去逮鱼
暑假的傍晚,正午灼热的阳光稍过,天还是很热。我和弟弟就开始收拾暴晒了一上午的渔网,渔网上沾满了杂草和青苔,很难摘除干净,只有暴晒过后,杂草和青苔都酥脆了,用手一撮,网就变得爽滑。再提着网抖一抖,青草的粉末掉落,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了。
这种渔网俗称历网,“历”就是网下到水里后,每过一段时间进行搜寻的意思,这种网很长,一般有几米到几百米都有,网的高度也不一样,从半米高到几人高的,根据不同的网高下到不同深浅的水域里。
我们用的是较小的渔网,只有半米高。约有二十几米长,挽在装化肥的空袋子里背着,我和弟弟脖子上都挂着俺娘给做的布兜,便于盛鱼,系子很长,我们两个个头小,布兜十分肥大,远看好像两个布兜在走。
村里的路,雨后十分的泥泞,鱼有“喝甜水”的习惯,“喝甜水”就是大雨过后,小河发水了,鱼会争先恐后的从水库向小河上游游动,俗称“喝甜水”,这时在小河上下网,很容易铺到。
我们禁不住加快了脚步,村里人看到我俩,就说,这兄弟俩又想发鱼财了,我就恩一声,说逮鱼去,笑着就过去了。
我们村在岭上住,村北是洼地,很大很大,从我记事起,就和姐姐去那儿拔草,只知道土地很平,草很深,成群的大雁落得一片一片,雁屎拾得一筐一筐的,来做鸡饲料。有时就上水了,成了是一片汪洋,长大了,才知道是这片平地是水库的上游,存水少时,只有平地中心的一条小河。
今年雨水稀少,我们都放暑假了,水库还没怎么存水。我和弟弟穿过长长的平地,以前不知道多远,老觉的很远,现在估计在1.5公里上下。我弟弟话不多,但很机灵,有用的话他才说,没用的他也不说;我和他不同,想到什么说什么,土话说的叫很直,不拐弯。因此,一路上都是我在说,弟弟在听。
来到河边,脱鞋,找个窝把鞋藏了,水不深,沙很软,晒了一天的水一点都不凉,我让弟弟站在北岸边,这边水较浅,岸边光滑,没有水冲出的漩涡,安全。弟弟拿着网的一头,站着先不动,我提着网,一撮一撮的将网放下,逐渐在水流断面上铺开,将整个小河截断,然后顺流而下,鱼有逆流而上的习惯,暴雨过后更加踊跃。今天正是雨后,对丰美地收获更是期待。
顺着水流,走不多远,网上不断闪现渔花,我们把鱼撞到网上显出涟漪俗称渔花。鱼撞到网,鱼嘴较尖,网线是尼龙丝的,在水里很难发现,鱼很容易就钻到网眼里,由于鱼鳍的阻碍,鱼再也退不出来,鱼就拼命挣扎,就泛起了渔花。只要看到渔花,我们就快步跑过去,将鱼捉住,捏着鱼鳍把鱼顺着网眼拿下,塞到胸前的布兜里,然后再高兴地去捉下一条。我和弟弟就兴奋的在网后跑来跑去。胸前的布兜也渐渐鼓起来。
有的鱼也比较“鬼”,在碰到渔网时不再猛冲,碰触一下,就赶紧逃走或停在网边,这时我们再提网捉鱼,鱼会顺势而逃。我和弟弟就商量了一个办法,就是不再提网,而是看到渔花直接两手在网的上下合拢,即使鱼没让网套住,也让我们捂住了,避免跑鱼。
顺着河,随着水流,慢慢的往下游走,走出有4里地的时候,就快到苏家后村了,我们就起网,收获较多的时候,我和弟弟就跑回上游,再重复一次,鱼少的时候,我们就走一遍,一般收获在两大盘。
今天天还没有黑透,但渔花已看不清了,我们不再将撞到网上的鱼摘下,而是等到河的下游直接收网,拿回家再摘。我们逮的鱼有噘嘴鲢子,红眼叉,还有鲫鱼。噘嘴鲢子、红眼叉一般油炸,炸到酥脆,连鱼刺都可吃下;鲫鱼一般做汤,只少许葱姜、花椒,大火熬煮,汤呈现乳白色,加盐即可出锅,味道极鲜,营养价值很高。
短暂的暑假一晃而过,留下无限的记忆。恍如人生儿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但已过去了数十年,老觉得自己还没长大,现在也是奔五的人了,追忆过去的生活细节,也使得自己心态得以平和,胸襟变得宽阔。弟弟:有这感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