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的产生与小说密不可分,可以这么说,正是中国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的功夫。
一般来说,中国功夫不能说一点没有,它说的是一个人对自身内在潜质的修炼,本质上指精神——一个精神不够纯正的人当然炼不好武,正如同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肯定斗不过别人。但是,如果将这种内在的精神物质化,直接等同于武功,则未免贻笑大方了。
首先对武功(传统武功)进行异化的是唐代传奇,这部书别开生面,写了许多不具备真实性的武功。如聂隐娘,书中说:能干峭壁上飞走,若捷猱登木,无有蹶失。而昆仑奴:挟匕首飞越高墙,身若鹰隼。
这够神奇的了,但是与明清小说家笔下的武者比起来,就显得有些逊色,因为,在他们的笔下,许多武者都可以使上百斤的兵器。如李元霸,可使八百斤的大锺。
然而,真正将中国功夫抬上新高度的是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武侠小说家。这个时期,武者的形象大为改观,不再是五大三粗莽汉的样子,而是成了文质彬彬文人模样,而且,他们也不再看重武器,而是讲究用某种内在的力量将对手击倒。
这种武功叫内功,具说是一种气的存在,一个人如果修炼了它,虽然不是神仙,也和神仙差不多了:他不能腾云,但可以一越数十丈;他不能变化,但可以移容改变形状;他没有仙法,但可以一伸手就致人于死在;他肉体凡胎,但不生病、寿命高,越是年老力量越强大……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功夫的发展也分阶段。明清时期,人们的想象力有限,为了形容武者的武艺高强,小说家们往往夸大武者兵器的重量(尽管兵器越重,往往武者死得越快);但是,在重量盛行之际,小说界又兴起一种类似于近代武侠小说的仙侠小说,它不讲兵器的重量,而是讲仙法。
这就比较悬了,似乎与武功不沾边,然而,正是这个与武功不沾边的仙法,最后演变成最厉害的武功。
说来,仙法确实挺诱人的,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它,也不需要武功了——何必那么麻烦?只是,随着近代文明的开启,特别是唯物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对神仙之说有了清醒的认识,这就使仙法显得有些不合适宜和难以服众,更难以让人产生联想。于是,小说家们挖空心思,在此基础上,将道士们原本用来修仙(无效后标榜为养生)的招式赋予新的含义,演化成一门新的武功,就是所谓的内功。
而且,为了增加武功的内涵,小说家们还吸收了日本武士道的心法,将佛教参禅打坐的功夫糅合了进去。
那么,心法又如何呢?
日本武尊宫本武藏在他的《五轮书》中写道:平常心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少,学习兵法更是如此。无论决斗时还是平常练习中,都应该保持同样的心态。内心勿有起伏,也不要过于紧张或放松。保持开朗、率直的心境,使心态平和舒缓,每一刻的心境都和这一天保持一致,这样,对你来说,一瞬和永恒就没有差别,这样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需要长期的修炼。
显然,宫本武藏认为,心法的修炼是使人保持平常心——尽管它确实不容易。
然而,这门原本十分扎实的功夫一落入到中国人手中,就又变得虚玄和反智起来,人们开始强调天份、悟性,并直接以心法代替武功——这极大地蛊惑了社会上一些失意的人,成功原来如此简单!
而随着武侠小说的兴起,如同《堂.吉诃德》中的西班牙人,人们对大侠趋之若鹜,不可一世的中国功夫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