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一个荷尔蒙泛滥的日子。
满大街都是躁动的人群,有多少是真正的伴侣走在其中?我想应该是不多的,真正的伴侣不需要在这样的时节体现一下自己的存在,也许他们正闲云野鹤般畅游在世外桃源,或者是心灵上的世外桃源。
真正在街上并肩行走的,又有多少心无旁骛呢?
看过一个言论,“QQ成就了我们的爱情,微信毁掉了我们的婚姻”。是不是说QQ让陌生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而微信是让亲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了?
我期初觉得这话太偏激了,人类的感情,任由一个社交APP左右?
直到笔下,突然明白,这句话里的“QQ”“微信”只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物,没有具体含义。
在那个盛行QQ的年代,你我方才年少,面对着网络打开的大千世界,懵懵懂懂,一切都是青涩的。最初的信息沟通,也沟通了感情,一些弄潮儿收获了网络那头的爱情。所以QQ之于我们,是美好的。
当微信横扫大街小巷的时候,所到之处无一幸免,当时的我试图坚守QQ阵地,最终还是沦陷了。微信的魅力在于语音的即时性和一些花样百出的功能,其中最早俘获人心的,还是那些暧昧不清的表情包。一句中性的话,加上一个暧昧的表情,有可能引发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估计也正是这样,“撩”开了本应尘封的内心。
一个以“撩”为名的成年人游戏拉开了序幕……
“撩”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动词,没有道德约束,没有责任可言,甚至成了聊天的加分选项,似乎只有“撩”性的聊天,才算得上是有趣的聊天。
“亲密关系”被淡化,边缘化,逐渐出现了那个可怕的现象:微信,拆散了多少“有爱”的家庭。
想想微信也是怪无辜的,它就像那个被唾骂的小三一样,被人们冠以各种罪名。
为什么这么说,就拿小三来说吧,是先有的小三,还是先有的婚姻问题。我想这是大多数所谓的婚姻中的受害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如果你的另一位只是出于玩玩的心理,寻求一下刺激或新鲜感的除外)
至于是“换人”还是“换思想”,这个就不可一概而论了。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的“小三”奔现后,并没有得到理想中的幸福,其实这个并不是所谓的“恶有恶报,罪有应得”,因为这个和“恋爱”“结婚”的道理是一样的,回想一下,大多数中的我们走入婚姻后,是不是并没有得到“恋爱”时似乎出现的那种幸福,而是“你怎么会这样”“以前你不是这样的”“谈恋爱时候你答应我的”“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是不是外面有人了”“你是不是有病啊”……从此,“悲剧”上演。而最终,那个替罪的小羔羊,就是“小三”或者“微信”再或者是“微信里的小三”。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人们通常不会把“错误”记在自己的头上,而是习惯性的归于对方(另一半),甚至第三方(小三),谁也不会反思恋爱中的各种容忍宠溺与婚姻中的斤斤计较格格不入,谁也不会觉得恋爱中的压马路远远不如婚姻中柴米油盐来得真实,谁也不会想想恋爱中的精心装扮与婚姻中的各种邋遢是同一个你,当然谁也不会记得恋爱中感动的要海枯石烂的决心与婚姻中麻木的熟视无睹的冷漠都来自同一颗心……
女人会说,我十月怀胎,九死一生为你生下了孩子,所有的付出我都不计较,我只是想要一句温柔的话,男人会说,我疲于奔波,忍辱负重顶起了这个家,我只是想在家真心的静一静,不用继续强装。
看吧,似乎谁都没错,你没错,另一半没错,额,小三似乎也没什么错,为什么事情就千错万错了呢。因为大家的角度错了,在找错误的时候,都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找对方的错,结果酿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最后殃及三个家庭,三代人,或者更多吧。
写到这,是不是觉得我更偏向于守住初心呢?
当然不是,因为我已是围城之外的人了,我怎么会那么想呢。
“生物的多样性”这个标题可以用在这里,自然界孕育了不同的生命,社会也造就了不同的人性,好在智慧的先知提前为我们定好了义,所谓“三观”不同,不与为谋,说得就是我想表达的吧,一个从根本上就无法共鸣的两个生命体,如果强拉硬拽到了一起(因为孩子、家庭责任),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消耗(包括消耗孩子)。对家庭的负责不只是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才叫负责。你尽责的权利不会因为婚姻关系的不再,而消失。如果说孩子是最重要的,那么你不论是否处在婚姻关系之中,重中之重是你能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无暇的成长环境,你是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爱的、纯粹的人。我想,这才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你在家庭的关系上的患得患失,恰恰说明了你心智的不成熟。因为这是最外围的,最表象的东西。昨天听了一位大咖的观点,不要说某某问题少年是单亲,这是社会通病,而不是单亲家庭的病,单亲家庭怎么了,孔子的单亲,孟子是单亲……听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要笑出声音来了,我或多或少的跟我儿子讲了孟子单亲这个问题,这样的不谋而合让我内心更加安稳。因为现在的我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的内心,我也在努力洁净自己的内心,而这对我的孩子来说,都是幸运的。
我庆幸我走出了围城,回望往事,烟消云散,放眼未来,云淡风轻。
(P.S.七夕这个节,我过了,假装过的,过的很开心,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