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参加了读书会,分享的是《小麦的第一次演讲》,听完之后震撼到我的心,对照自己平时对待孩子的表现,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了,不得不佩服应童老师的教育理念。
应童老师知道自己的儿子小麦要参加市里的科普故事演讲比赛,她有些好奇,就让小麦在家里演讲一遍给她看。内容挺好,讲的也挺好,就是缺乏一些演讲技巧。而身为导师的应童老师,演讲对她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技巧也可以信手拈来。让我惊讶的是,老师却没有以自己的优势给小麦当资源,而是让小麦去自由发挥和当下创造,让体验去教会他如何可以做的更好。
换作是我的话,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要去参加市里的演讲,肯定会当如临大敌一般,即使自己没有这样的优势也会去给孩子创造这样的资源,送去培训或是请专业老师帮忙指导。
应童老师虽然没有教小麦演讲技巧,可还是同小麦一起做了演讲内容的ppt。这也可以看出来老师其实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很用心的,只是她放下了让孩子赢的念头,让孩子去体验最初的、最纯真的感受。
比赛时,老师在台下仔细观察了小麦的整个演讲过程。虽然小麦因为紧张演讲的偶有停顿不够流畅,但是他声音洪亮,主题清晰,能够自主表达。而换做是我的话,肯定比自己的孩子更紧张,紧张得只在乎结果,而会忽视他体验的过程吧。
虽然没有晋级,老师一家人却开开心心的去咖啡馆为小麦庆祝他的第一次演讲。而换作是我们普通的家长,可能会数落孩子怎么没有长进呀,你看别人家的小孩都这么出色能晋级,你怎么进不了啊之类(这样的无疑是再次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自卑感,心理有阴影)。或者稍微好一点的家长会稍加安慰,希望下次再努力之类的话(这样其实也给不了孩子自信心,反而让孩子背上重重的包袱)。但是一般很少像老师一样,即使没有成功,还去庆祝的吧。
联想到昨晚外甥女帮忙洗碗的事。上一年级的外甥女晚饭后主动提出帮忙洗碗,平常家里人也因为她小怕摔碗或是洗不干净而没有给她洗碗的机会。本想拒绝,看到她期待已久的目光就欣然同意了。因为自己也不喜欢被盯着做事,就走开了。当再次回到厨房的时候,看到桌上和灶台上的油渍未擦,几个锅也没清洗干净,水槽边还放着筷勺,还有水溅到地上湿漉漉的,真是一片狼藉。问及原因,告知筷勺筒高了放不到,桌子忘了擦。
此时内心戏上演了:谁让你自己同意的,还不如一开始就自己动手来的麻利,真是越帮越忙。心里有些生气,是大声斥责她洗不干净再回来清洗一遍,还是埋冤她连个碗都洗不干净呢。若是发火斥责或是埋冤,对她无疑都是一种打击。主动帮忙应该受到鼓励,而不是打击。当下觉察到,自己的心里立刻平心静气下来。做好扫尾工作,然后来到她身边,心平气和的说:"瑞瑞,你今晚表现的很棒哦,能主动帮忙分担家务了。第一次洗碗已经做的不错了,有些地方改进下就更棒了,比如筷子筒高了你可以选择喊舅妈过来帮忙或是自己搬个凳子就可以放进去了,再小心点水就不容易溅到地上,即使溅出来最后拿抹布擦擦干地就不会湿漉漉的。"听完我的话后,她点点头,又重新投入和妹妹一起开心的玩了。
我为那时的自己点赞,庆幸没有将不良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我们都体验过人生很多的第一次,成功的、失败的、不算好也不算坏的,而出现在童年时期的那些第一次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很大程度都是取决于第一次给予我们体验的人。
人生不是竞技场,而是体验场。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让体验教会如何可以做的更好,比起说教更有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