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译文源自网络)
《论语》八佾第15节,这一节的白话翻译很简单,谁都懂。但是其中孔老夫子要讲的道理,却是解释众多。孔老夫子问了这么多问题,怎么就是礼了呢?难道礼就是不耻多问吗?
上一节,孔老夫子告诉我们:礼到了周朝,渐渐地有了文字记录,使得礼由多变多差异变得统一而稳定。但是不是礼自有了文字记录后,就变得全国统一,且一成不变了呢?
显然不是,文字记录的礼只是一个起指导性的,可供人学习参考的礼。礼在具体实践运用中,是应该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
礼不是最终目的,礼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孔老夫子的最终目标是平天下,是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秩序社会。所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礼亦要随之而变。只要为终极目标服务的宗旨不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节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孔老夫子固然熟知各种礼,但孔老夫子所熟知的只是礼的大纲,礼的理论,而不可能知晓华夏各地的所有礼的细节。所以孔老夫子要问得这么仔细。
上一章我们就讲到了,周礼源于夏商,且有损益,也就是说礼在时间跨度上是不断在变化的。这一节,孔老夫子要表达的是礼在空间跨度上也是有所差异的。
礼是因地制宜的,各地的礼在细节上都会有所出入。孔老夫子活到老,学到老,专研到老,不放过任一个学习机会。入太庙观礼学礼,这本身就是礼!
鄹人之子: 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