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这本书是讲怎么快速阅读书籍的,对于想要提高阅读速度,加大阅读量的人,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我也是在简书看到有简友推荐的。当时一看到,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我是一个典型的慢读者,读书好似有强迫症一样,很想抓住每个字,生怕自己记不住。但是读后往往又忘得贼快。现在我想要多读点书,那务必需要提高读书的效率。我也是在一天内读完了这本薄薄的书,所以来写点小总结吧。
作者是印南敦史,日本书评家。由于他的工作需要大量的阅读,然后形成书评稿件,每天都有繁重的出稿任务,高效阅读几乎是工作必备技能。曾经阅读速度很慢的他,有意识的训练之下,可以达到每天两本书的阅读量,一年下来居然读完了700本书!当然,有人会说读书不能以量来衡量,是的,作者在阅读中有摘录,阅读后有输出,所以综合下来,对书本内容的吸收并不比所谓的“精读细读”低,没有量的积累,何来质的提升呢,等到了一个能进行大量阅读的阶段,也许我们对于阅读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了。
在讲快速阅读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个前提,不是所有的书都是适合速读,作者的观点仅限于那些适合快速阅读的,如观点理论类和当下畅销的书籍,还有很多书是不适合也不需要速读的,比如一些经典名著,可以空闲时候细细研读欣赏,还有一些漫画绘本之类的兴趣书籍,本就是为了放松身心而读的,大可不必追求速读。
首先,作者就指出了那些慢读者纠结的一个问题:1.读书应该仔细到什么程度?2.我没时间读书啊!
可谓是一针见血了,我作为一个慢读者,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有此执念,觉得读书就应该有读书的态度,翻开了就要认真度读,只有尽可能的将每个字在眼里过一遍,才能尽可能多地记住,吸收其中思想。但是结果就是,我好像读着读着就累了,很快弃书而去。即使慢读读完后,也还是不记得多少内容了,甚至是读到后面,前面内容就忘记了,又得回去翻看,这样速读就更慢了。慢下来后,想着自己读一本书要好久时间,哪有时间读书呢,那种动辄几百页的书,都没有打开的勇气。
作者认为阅读时的缓慢程度并不与吸收程度完全成正比,大多数的书在读完以后,大部分的内容都会忘记,快读和慢读都一样。而读书前想着要对此书有多少吸收,这样的心理压力反而容易让人产生畏难心理,面对一本书迟迟不敢开始阅读,多少有点因噎废食了。至于时间问题,很好解决,让自己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就好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拿出哪怕是10分钟,来读一会儿书,这样很有利于积累自己的信心,迈出读书的第一步。
作者提倡像听音乐那样的去读书,他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流水式读书”。听着很舒适是不是?我不知道怎么去简单概括,就这么说吧,高山流水,指的是美妙的音乐,我们在听音乐前,会有心理压力吗,会想着这首歌我一定要尽可能地记住他的歌词,听懂他的旋律。当然不会了,同理,读书也是如此,完全不用带着心理压力去读书,准确来说,不用追求一定要在此书中有多少收获,而是享受阅读本身的乐趣,体会在读到精妙之处的共鸣。有的书很难啃?那就从简单的书开始读;眼前的书不感兴趣?那就从感兴趣的书开始读。读书进入状态之后就能渐入佳境,把难点也一点一点拿下了。
流水式阅读另一论点,就是如同流水一样快速而流畅地阅读,不会因为某一处卡住。与此相对应的是“存储式阅读”,读什么都要像复印机一样全部收脑中吗?没必要啊,对于无关紧要的部分,完全可以跳读,反正你读书也是想要吸收作者的核心观点的,至于辅助性的一些铺垫、事例,以及什么背景说明,大可不必细读。而且你会发现,不管怎么细读,读后能记住的也只有其中你觉得精彩的、有共鸣的只言片语,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会忘记的。
那么,该如何判断一本书哪里需要细读,哪里可以快读,哪里可以不读,还是比较重要的。这就需要借助序幕和目录了。一本书往往都是会有这两部分东西的,翻开序目,一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的自我介绍,写此书的目的,以及一些杂七杂八的。如果是自恋的作家,沉浸于夸张的介绍,就大可不必细读了,成功是无法复制的,你记得自己读此书的目的即可;作者的写书目的可以读一读,因为同类的书籍很多,这里一般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角度,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可以通读这些,知道这本书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有没有读下去的必要。如果是读完序目还不能确定自己要不要读下去,那就可以参考目录,这是一本书很重要的一部分,相当于作者思想的大框架,你可以看到他的框架是怎样的,以及他这个框架打的好不好,如果你看到这本书看似一栋华丽的大厦,框架一细看,许多地方都是重复啰嗦,有很多还是拾人牙慧,那也是可以跳读的。
书中重要的是能展现作者核心观点的部分,你可以在这部分花较多的时间研读,甚至可以先从这部分入手。目前畅销的书,多是论证观点类的。论证一般有3个部分:提出论点——罗列论据——总结论点。很显然,作者要输出的就是他的论点,开头可能是比较简单地提出,结尾呢,会进行升华总结。那我们就着重看这些部分就好了。其中的论据,大多是一些通俗易懂又大众的例子,什么大公司的案例啦,某某人成功逆袭的例子啦,这些粗略看一看就好。还有一些方法论上的内容,如果你很想要找到某些方法,那就根据目录指引,找到对应的章节段落去看就好了。
重点部分怎么能让自己更好地记住呢?可以采取“一行摘录法”,就是把最核心或是书中最精彩的那一两句话摘录下来,作者不建议用划线法,用他的亲身经历,平常看到重点和精彩之处,划线标记起来,以为能记住,发现除了划线那一下的印象加深,以及横线带来的“我读书真是收获满满”的良好感觉,再无他物,放下书后该忘的还是忘的一干二净。建议写到你的笔记本上,这样每每看到,都会想起那时的情景:哦,原来重要讲的是这个!
最后呢,还是作者的重申强调,读书不必太功利,非要在读完这本书后就收获满满,那还读书破万卷干嘛?读书也不必太为难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又能读下去的书是很关键的,同一类型的邱,可以从简单入门的开始读起,有了基础之后再拾级而上。读书也不必太刻板,不用追求一直地快速,可以有自己的节奏,重要的地方慢读也可以,无关紧要的地方不读也没什么。读书更不要太浮华,为了读书而买很多书,堆积在房间,外人看着是很雅致,但是你自己面对时,会不知道该从何读起。不如像流水一样,读完这一本再下一本,或是读完这一清单,再读下一清单。渐渐地,你的快速阅读习惯就能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