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汪曾祺《家乡的食物》里的炒米 ,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家乡的食物——炒面。
我是70年代出生的人,那个时代还是计划经济,商店里货物奇缺,不像现在的商店,小孩子吃的东西太多了。在我的记忆里,似乎除了水果糖,就再也没有什么吃的好东西了,水果糖也不是能天天吃到的,每逢亲戚朋友或者街坊邻居来家里,往往给我们带一些,这个时候便是小孩子们最有口福的时刻了。
在吃不到水果糖的时候,家里的小孩子往往就嘴馋的流口水,围着大人们讨要好吃的,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时期,家长们身上的钱比商店里的商品更加奇缺,于是家长为了哄小孩子不哭,便给他们做一样不花钱的美食——炒面。
做炒面其实非常简单,把家里的面粉取一些来,然后把颗粒食盐碾成细细的粉末,和面粉混合拌匀,接下来把家里的锅烧起来,等锅热了,在锅底擦上清油,然后把拌好的面粉,倒入热锅里炒。这时候一定要注意,火在锅下面烧着,人必须不断在锅里面搅拌,否则面粉会胡了。
炒面炒熟了,成了家里小孩子的最爱,用纸一包,和伙伴们玩累了饿了的时候,便拿出炒面来充充饥,这时候只能干吃,可得小心,吃的太急,就会被呛着。那时候,可没少被炒面呛着,炒面吸进了气管,呛得咳嗽不止,嘴里的炒面又喷出来,溅得小伙伴一脸一身,但是大家都不计较,开心一笑。
炒面的另一种吃法,就是用开水烫着吃。到半下午时,小孩子爱玩,活动量大,中午吃的饭早早就消化殆尽了,吃晚饭时间还早,肚子饿了怎么办,用开水烫一碗炒面,既是那时解馋的美味,也是充饥的食物。
我吃炒面的历史是孩提时便开始的。那时候,奶奶给我们兄妹三个做炒面,在面里除了放食盐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佐料了,但是那时却是我们的美味。
后来我到城市里上学了,要住宿,每周能回家一次。回去的时候两手空空,可是到学校的时候,能用《回娘家》里的新媳妇形容了,左手一个包,右手一个袋,身后还背着一个大书包。在这里头,除了母亲烙的锅盔、腌制的酸菜、煮的鸡蛋,还有一样美食肯定每次少不了,那就是一大饭盒炒面。
母亲做的炒面比奶奶的吃起来更香了,她不光在里面添加了食盐,还加了调味料,锅底放了许多菜油,里面经常掺一些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等。每当下了晚自习,用开水冲一碗炒面是那时候农村孩子最好的宵夜了,每次在宿舍吃炒面的时候,同舍的兄弟们都能闻到香味,纷纷要共同分享这美味。这时候,母亲的精湛手艺让我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了一把。
上大学后,我再也没吃到家里的炒面,那时候父母会给我充足的生活费,大学食堂里的各色食物琳琅满目,我觉得哪一样都比家里的炒面好吃。虽然大学距离我家并不远,但是我很久都不回去,即使回去了,返校的时候我也不像高中时候大包小包的了,而是穿着干净整洁的西装,锃亮的皮鞋,优雅而文明的离家。
现在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吃过家乡的炒面了,我的孩子也上高中了,也住校,但他或许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美食叫炒面。
家乡的炒面成了我童年及少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童年的玩伴、奶奶的呼唤、妈妈的炒面、高中宿舍的兄弟……就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时时闪耀在我生命的的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