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我们总能想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当我们穿梭于一幢幢高楼大厦之间,沉迷于互联网世界时,又有多少人的脑海里会时常显现中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踪影?
从三皇五帝时起,中华文化就在一步步艰苦卓绝中创造着属于现在的辉煌,中华文明被一点点建起,传统文化成就了一个个朝代的灵魂,中国是一个底蕴深厚而丰满的国家。然而,时代被一年年转换,人们的思想也在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传统文化与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早已是渐行渐远。
传统作坊的生存越发举步维艰,传统手艺人也基本都停留在了上一代,承载传统文化的记忆,至今仍被人们记得的也就只有历史博物馆了,但可悲的是,博物馆能留下的也只是少数人的足迹。中华博物馆以收藏展览中华文化为主要功能,然而,私人博物馆每年因资金不足、无人问津等现状而致使关门大吉的也不在少数,能够存活下来的,不是有政府鼎力支持,就是看馆人有一套真知灼见的运营战略。
传统作坊关了一家又一家,博物馆静静坐落了一年又一年,在时代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的未来,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能否依旧被人们熟知?历史博物馆又能否始终屹立?这是我们不得而知的,但同样,也是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与担忧的。
现代化气息的浓重让我们与历史越来越远,也让我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未来之上,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重新开辟出自己的天地?人们争相传承的赤子之心又该怎么才能被重新唤醒呢?
传播,一直是商业社会必不可少的推广手段,不管是在电梯里、小区内,还是公交站、地铁站、大街上,哪里都少不了广告牌的身影,形形色色的商品,各种各样的信息,唯独不见有传统文化的宣扬之词,也许你能在偶尔的几个地铁站里看到些许的壁画展示,但那也不过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根本看不出用心之处在哪里。
跟随并深挖大众的脚步,才能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潮流。
文物传统文化类宣传节目往年也是屡见不鲜,但仿佛并没有引起行外普通大众的注意,而2017年底以介绍传统文物及中华文化的《国家宝藏》以综艺节目的身份亮相,却引起了大众对中华传统前所未有的关注量,这究竟是何缘由?
《国家宝藏》打破了不闻不问、内行专看等传统的宣传方式,不仅以宝藏入驻故宫博物馆为由与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推出,还在每期都请来阵容强大的当红明星作为各处宝藏守护人,如李晨是宝藏《千里江山图》守护人,刘涛为《妇好鸮尊》守护人,梁家辉守护的国宝是《石鼓》,何炅守护《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等,纷纷以原创演绎的方式将历史故事还原,并与观众一同进行的最终投票选择,明星们本就自带媒体头条效应,再加上可观性、专业性、娱乐性、互动性融为一体,更能带动大众的关注热情,此外,明星及其粉丝们的大力宣传,节目火红一时自然是理所当然,从这一层面来讲,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创新且成功的。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式的传播自然是保障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明确一个问题:挖掘历史及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哪里?仅凭考究历史就能起到大众传承的作用吗?
考古队对古墓大肆勘测挖掘,历史学家们对着几本古书数十年来反复研读,古装影视翻拍了一遍又一遍,现实意义何在?仅是为了还原历史故事吗?还原历史的价值又在哪里?
在我看来,历史不仅仅是用来缅怀收藏的,更应该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传统研究文化也并不只是为了让后人铭记过去,而是让我们懂得如何更好地走向未知。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而人内心的渴求却是深刻的,传统独树一帜只能走得越发艰难,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运营、怎样抓牢普通大众才是长久发展之道。
目前而言,在传统文化传承这一块,我们始终没能发掘出强大的创新能力。默不吭声的宣传,不闻不问的态度,也让传承之风始终不温不火。为带动传统文化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及人流量,纪念品、赠品是现代常用的拉拢手段,但千篇一律的留念照片、当地特产等并不能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知和传承,即便是南京博物院创新的广陵王玺橡皮擦、科举博物馆的“一串盐水鸭”特色异性回形针,或六朝博物馆六朝瓦当冰箱贴、先锋书店手绘城市地图等,都只是传统文化产业步入创新境地的觉醒之兆而已,如何更好地深入专注创新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思考行动的。
不被关注的任何产业终将成为摆设,不被大众所知的历史又何来传承?变化不息的社会注定优胜劣汰,拥有随时随需而变的创新行动,方能稳固自我潮流,即便是千百年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