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书读多了未必是好事

从古至今,无论是先哲圣贤,还是长者前辈都谆谆告诫:人,一定要多读书。博览群书,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博古通今,才能胸中磊落藏五兵;十年窗下,才能胸有丘壑、运筹帷幄。

北宋皇帝真宗所作的《劝学诗》更是道出了读书的好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用鲜明的功利倾向劝学子好好读书,财富和美女都在那招手呢,多读书当然没有坏处,但有些时候书读多了对一些人来说未必是好事。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读书要依托人生阅历去融会贯通,要不读得再多,也不一定有用,正是陆游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还有一些人也不能读太多书,看过《大染坊》的都知道里面的陈六子,从目不识丁的要饭花子成为了在国难中坚挺的民族企业家。

陈六子的合伙人卢家驹的父亲卢老爷子,曾经对陈六子不读书取得成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卢老爷子讲,有三种人不能读书。

第一种是钻到书里出不来的人。这种人看了《西厢记》,相思崔莺莺,便整天幻想,钻到书里出不来了,这种人不能读书。

第二种是读了书干坏事的人,有文化的人干坏事,比没文化的人更毒,奸臣蔡京、秦桧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种就是天分过高的人。这种人读书不仅不能帮他,反而误了他的事,中国人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就是这个道理。

刘邦、朱元璋都是无赖,造反做了皇帝,二人都没怎么读过书,读书少顾虑就少,无所顾忌没准就把事干成了。

反之黄巢很有文化,落第后写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多么大气豪迈,我戴不了大红花当官,那就披黄金甲造反,那是一边骑马横枪,一边背诵《周易》。

李自成虽说是贫农出身,但很有文化,人家也好学,下马看《资治通鉴》,上马手不离《孙武子》,结果和黄巢一样造反都没成功。

所以有时候,读了书,顾虑一多,干什么事之前都得琢磨,看看前朝有无先例借鉴,就把事耽误了,书反而妨碍了天分。

咱们再说说明成祖朱棣起兵造反的事,朱棣十岁的时候,获封燕王,先在老爹朱元璋当年放牛放羊的贫困家乡凤阳历练了三年,二十岁的时候就藩燕京北平,整天和北元的蒙古人干架,刀尖上舔血,典型混社会的。

建文帝朱允炆则从小在皇宫中长大,据说头型不好看,朱元璋开始不喜欢这个孙子,虽然他本人头型更难看。

后来朱元璋发现朱允炆十分聪明,特别是背书十分在行,过目不忘,朱元璋开始另眼相看,最终确定朱允炆为继承人。

朱元璋后来开始大肆屠戮功臣,给朱允炆留下了几个治国能臣,这几个人清一色的读书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方孝孺,根正苗红、九年没有任何过失的齐泰,还有科举考试第一名的黄子澄。

这哥几个引经据典、出谋划策,开始辅佐朱允炆削藩,结果咱都知道,坏叔叔朱棣在处于极端劣势的情况下成功把侄子朱允炆赶下了皇位。

所谓书生误国,就是这样,不过这几个人气节还是有的,宁死不降,都被凌迟处死,并灭族,方孝孺更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项骇人听闻的记录,就是被灭了十族。

有时候书读得多,不代表能力强,理论再丰富,并不意味着能处理实际问题,咱们再说说被人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宦官魏忠贤。

魏忠贤当年那是呼风唤雨、专断国政,以至于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魏忠贤也是目不识丁,最有意思的就是他当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就是要代皇帝阅批大臣奏章。

魏忠贤大字不识一个,根本不能胜任,但他毫不谦让,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独特,先让亲信把把艰涩难懂的奏折翻译成大白话,然后他听懂了批示,再让亲信措辞写成文言格式,这种问政方式在中国历史也算独一无二。

魏忠贤也不是没有对手,明熹宗朱由校虽然整天只知道做木匠活,但干政的初期,一直重用东林党人,关于东林党人的是非功过咱们就不说了,在当时,这帮人号称“清流”,标榜气节、崇尚实学。

东林党人的势力很大,魏忠贤开始也很头疼,但东林党人恃才傲物、太过清高,不懂得变通,认为和魏忠贤这帮不学无术、溜须拍马的混蛋在一起简直是耻辱,不顺眼的一概嗤之以鼻。

咱们再看魏忠贤,天生流氓,早期先笼络住了皇帝,然后又和皇帝的乳母结成了对食,等于把上边关系搞定了。

对下边呢,作风豪爽,讲江湖义气,很快便拉拢了一班子人马,虽然这些人大多是些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鼠辈,但摇旗呐喊、跑腿办事还是很有用的,什么“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整个大明江山有任何风吹草动,魏忠贤全部了如指掌。

东林党人可能是士大夫阶层的杰出代表,他们有抱负、有理想、有行为操守,并且身体力行,如果国不出佞臣,他们可能是治世能臣,但对付魏忠贤这样的巨奸,他们毫无办法。

这帮读书人总有一种乌托邦似的幻想,面对魏忠贤一伙近乎泼皮无赖的打法,他们深恶痛绝,却缺乏与之应对的有效手段,总是一根筋似地钻牛角尖,到紧要时刻,还希望大领导皇帝能够明察秋毫,他们也不想想,皇帝如果圣明,早没魏忠贤什么事了,不能说有些迂腐和幼稚。

并且,当时的明朝官场鱼龙混杂、清浊难分,东林党人却总是以古代先贤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对一些有点污点的官员拒之千里,不能灵活处理,把越来越多的中间力量推进了魏忠贤的怀抱。

其实,这些也是读书人的通病,读书能修身养性、明辨是非,但对付什么样的人得有什么样的办法,不能照本宣科,也更不能觉得有点学问就可以对他人一概加以否定。东林党人的领袖钱谦益罢官回乡后,也开始良田美女、逍遥快活,最后还降了清,有时候人坚守的一些东西就是做给别人看的。

混迹市井,后来被称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有本家书叫《尺素江湖》,里面匪气侧漏,从不整词弄景,讲的都是实用逻辑,什么“纸上谈兵不可取”、“宦海无是非,不再做炮灰”….这是老袁两次科举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悟出来的。

当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读书多没好处,关键是看什么人读、怎么用,赵普不是说自己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至于我辈俗人,再没个俊俏面容,更得读读书了,不精、不会用没关系,起码不至于粗鄙。

最后,以鲁迅先生的话收个尾,也做自勉:“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看来,还是自然点最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864评论 6 49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401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170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76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64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01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79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604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902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70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51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80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31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924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9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