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见硕士导师发了个朋友圈,我还把他的照片给截图了,看着照片,就想起暑假时相处的画面。他是我心里觉得很优秀的人,这辈子觉得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人,就好像一个是歌星,一个是影迷,台上与台下的差距。二十当镁光灯熄灭,电影落幕的时候,你可以坐下来话家常。
那个暑假在北京学习的时候,面对新的环境总觉得自己更加的渺小了,那个环境是一个安静的环境,我知道我看到的可能不全面,眼见得都是好的一面,但是,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候总是能够很容易的发现自己与那个环境不融合的地方。总是觉得自己的身上有一种戾气,当时下决心要有所改正,可是,等到自己回到原来的环境之后,一切就好像再一次悄无声息地沉入海底。
今天,看到那时的人和事,这种想法就在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
什么是戾气?
不是说改正身上的戾气就是把自己变成老好人,什么事都可以,我反而是觉得更有底线,有原则,反而是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楚。考虑问题应该要更加的全面。
之所以去不掉身上的这种戾气,主要就是因为做不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突然就想到硕士复试的那一次。那一次是与导师第一次见面,看上去很普通的人,站在不一样的高度,却还是能够体谅别人的难处,这种品质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具备的。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在忙的时候,在累的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冲动与本能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而且,冲动的时候,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大脑已经不在状态了。自古以来,最难得一件事就是明辨是非,锻炼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主观的,没有对错。一个人所谓的对还是错,所谓的善恶,只是从自己的或者一部分的角度出发做出的评判,以至于是真的对还是错,从发给出权威的结论。
高晓松说,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与远方。我想说,虽然,我看不见那个诗意盎然的状态,但是我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想要的远方在哪里。只希望一天一天的变化,我不在重犯昨天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