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曾看到一个梗,"什么东西听起来很贵其实很便宜?","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看到了这个梗嗤之以鼻,哗众取宠的吧?然而踏入了社会,突然发现这句话没有错啊!
张爱玲说过,"在人生的路口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么能长大呢?"这句话甚是有理,想想当时的自己确实太年轻。
突发的疫情,让我们的宣讲会也变成了线上了,由于大部分的职位都是在省内,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去大城市闯一闯,放弃了在省内的求职的机会。家人都希望,我能够在当地的镇上考个编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我也拒绝了,当时爸爸挺伤心的,他认为有编制至少你稳定点,不像在公司里,稍有不慎,可能就濒临破产,自己只能卷铺盖走人。
年轻人的执拗,总是觉得父母安排好的人生,其实并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当初,我也一样,来到苏州,在一些招聘网站上各种找工作,求职的过程是很顺利的,毕竟要求的条件我都有,也有高中英语教师资格证,三级笔译资格证,在培训机构里这些东西无疑是我的加分项。我甚至有点小得瑟,找一份好工作其实也不难嘛。
剧情就开始这么反转了,我匆匆地签下了三方协议,在苏州一家比较大的培训机构上班。刚开始确实也是自己不懂这些,薪酬的构成啊,需要做的工作啊,校长说一个月综合下来可以拿到四千到六千的工资,想想苏州的物价那么高,这点工资想要多存钱可能也不现实,但是想到毕竟是刚出来工作嘛,工资低也很正常,多积累一些经验才是最重要的。
去了才知道,是一个新校区,学生也不是特别多,老师的话每个学科差不多就是一个老师,但是英语这个学科,加我总共有三个老师,有一个研究生的英语全职老师,有一个英语兼职老师。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天天刷卷子,天天去自习室辅导孩子们做作业。每天基本上都超过21点才下班,只有一次准时打卡下班,校长就在那里吐槽我:"这个李老师也真是的……"差不多是六月十一号入职的,结果看到我十九天的工资,我懵了,1500多,一天100都没有。情绪是不满,愤怒,更多的还是失望。
想到还是应该有始有终,安心做满一个月吧。有时候跟闺蜜诉说工资低的时候,委屈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就那么哭了半个多小时,哽咽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自己的工资太低了,还了花呗都没什么钱;自己的前途迷茫,看不到什么希望;父母年龄大了,原本希望他们早点颐养天年,但是现在却很怕他们老了,病了,因为自己的羽翼未丰,没有能力去给予他们幸福。
深夜失眠,被迫熬夜的时候,忍不住想:"如果高考的时候更加努力,考上名牌大学后,自己会不会不这么狼狈;如果考研准备充足一点,更坚定一点,会不会不是现在这个结果?"过去的东西,终究是过去了。为了不浪费我的时间,我选择换个地方自谋生路。
我差不多是第五个离开公司的,前面走了小班主任,三个咨询师。我不知道他们在这家培训机构上班的心情,但是我知道他们对工资肯定都是不满的,这么一家大公司,把我们当做韭菜割。
不过,初入社会,能够接受工资低,但是最起码能够保障我基本的生活。如果能学到东西,积累更多经验,我愿意留在这里,等待自己厚积薄发的那一天。
经验不足,不是被割韭菜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