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老美写的关于自己读博经历的书。内容多在讲自己做科研的过程,以及最后建立在自己的经历上对于读者的一些人生建议。或许说人生建议并不是作者敢于自封的词,但是作为作品的局外人来评价,再加上我又不是知名、权威人士。我觉得这些建议务实,可信,那么我就偏执自私的认为这是人生建议。
作者首先读博的目的是遵从父母期望,以期日后博士毕业,可以在名校担任教授,过上安稳踏实的生活。但是经历了读博,作者慢慢发现现实,发现自己的内心所向,毅然放弃了追求教授的路途。这其实也是作者内心中关于名校教授工作的一种不屑。
所谓教授,就是拿着自己的研究兴趣来拉到基金赞助,领到与之相关的任务,然后根据任务布置安排指导学生的研究课题,最终与学生一起发表可以得到更高级评委会认可的论文来给自己增色,也给学生的读博生涯增色。这样的模式随着博士生一年一年的到来及毕业或是退学循环着。
作者从心里是不喜欢参与到这样的模式中来度过的。所以他也很直白的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低年级的博士生不能更加自由的做出自己的创新,只能在导师的框架中做些固定课题的修补。如果想要突破,那么也就是代表着不按照导师布置的课题来研究,导师也就不会付给奖金赞助,那么你的生活会更加窘迫。毕竟钱是万万不能少的。
读博如何可以顺利毕业呢,作者当时的专业以及政策要求是必须要有两票顶级评委会录取的论文。所以他当时读博的过程就要关注自己的研究理论可以获得评委会的青睐。这样也使他觉得这种模式会使得自己重视理论多于应用,而且历史已经表明很多的论文都会成为空架子放在资料馆里,而没有多少人去实践去坚持发挥效益。所以日后尽管他花费了很多时间在于设计创造一个使用的软件时,明知并不能给毕业带来直接的益处时,他仍旧很热情以及发自内心高兴的做下去。并且得到几个并不认识的人的赞扬时比得到学术界大佬的赞扬还要开怀。
明智,是我觉得作者在正篇文中贯彻的。
作者博一的新生时,明智的低头,给导师打工,做导师的课题。
作者博二的学生时,明智的给导师坦白希望另辟蹊径。
作者博三的学生时,明智的在没有其他更好的研究和想法时,再次借助导师的力量做科研。
作者博四的学生时,明智的又脱离导师,独立开始自己各项科研的努力。
作者博五的学生时,明智的乘胜追击,各项科研的努力开始开花结果。
作者博六的学生时,明智的开始利用各种关系及成果来应对博士毕业。
别人的经历,可以照亮一些我们认知的盲区,进而点亮内心的热情,促进我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