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为认为应该从负面开始假设,这样当真正的负面情况出现时,就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急手段来应对。
但是从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的语言来看,他人的期待对个人的行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如果在一开始就存在着负面的假设和负面的期待,那么当这个人真的按照负面假设行动的时候,到底是自愿的还是被这种假设引导的,将成为谁也说不清的问题。
2
那么,应该把假设调整成中立的么?
也就是他们对我的想法,不支持也不反对,只是不关心而已。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相信他们大部分人是会支持的,有一小部分人会反对。
当不同声音出现的时候,应该首先进行仔细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如果他支持我的想法,但是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不定他的想法更有效,这也是更加包容的态度。
允许他人参与到对蓝图的规划,在互动中不断优化调整达成目标的路径。
他是好的,他同意我的远景规划,但是他对如何选择路径存在疑问,这样就相当于一起旅游的人,在驾驶路线上产生了不同意见,这并没有对最终达成的目标会造成影响,听谁的也能到,即使会绕远路。
就怕一个人完全否定了一个人,说出你根本就不想去的话,这样才会对最终的目的地造成最严重的影响——好,这是你说的,不去就不去,我就是不想去。
这样就产生了两个假设:
1、他们不关心我
2、他们大部分会同意我,有一部分也会不同意我
这就是武志红说的,认为他人基本是好的。这个前提假设的存在,才能进一步增加合作的可能,试想,谁又能和一个坏人进行良好的合作呢,除非他本人就是坏的,但是在坏的角度上看,两个人都在坏的方向延伸,那么对于坏,更坏也是一种相对的好。
所以,这种从自我出发的,认为对方和我一样基本是好的,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假设。
3
他们可以是一个群体,也可以是一个人。
一个群体里,有一部分人同意我,一个人也可以只是部分同意我,或同意我部分的意见。
要想清楚这点,就一定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的区别,否定了一个观点,不代表否定了一个人,否定了一个人,也不代表会否定一个人的观点。
只有我们不把部分和全部混淆,才能更加客观的看待别人和自己,这就一定要抑制自己的控制欲。
想要把自我延伸到全世界,这是婴儿时代的本能,但在成人世界里,每个人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的身边不可能跟着的都是唯唯诺诺的、完全顺从我们的人。
面对这样的世界,如果不能够收敛自己的控制欲,明白这世界就是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运行,别人也没有义务听从我们的意见,就很可能处于一种到处破坏关系的状态。
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顺心,和谁都不能愉快的相处,分不清任何的界限,认为人和人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和最陌生的敌人。
这种心态会导致一个人处于永远无法满足的状态,一个人长期得不到任何“爽”的感觉,就一定会产生孤独寂寞的负面情绪,向外攻击则变成反社会的人,向内攻击则变成抑郁的人。
两个方向的结局都伴随着不幸。
所以,恰当的假设能影响我们的决策,甚至影响我们的世界观,时刻的反思自己的假设,调整自己的假设,这也是成长的关键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