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在互联网上泡大,PM从业三年多,看到的不仅是线上线下在模式上的融合,而更底层的是,互联网在充分竞争后,底层逻辑慢慢朝着传统行业的历史路径去靠近。
这一改变的底层逻辑,其实和所谓的互联网或者传统并无关系,而更多的是,一个新技术的诞生到规模化应用的历史规律,机械革命、电力革命、移动互联网革命,皆是如此。故此,个人想站在今天来看,这5年,纯互联网行业和传统行业,思维是否还有很大区别。
2、从流量收割到私域流量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利润=收入-成本
从这个最简答的公式来说,互联网行业的核心成本是人力资源的支出,而制造业呢,成本的核心是固资和原材料。
早期互联网行业在当你每多售卖一件产品的时候,人力成本并不是等比增加的,但制造业呢?不一样,每多售卖一件产品,原材料都是等比增加的。所以从生产的角度,前者从一开始就朝着更多的用户量出发,后者一开始就朝着优化原材料的成本去出发。这是流量收割阶段,也就是2012年那时候的事情。
到现在呢?互联网行业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优质大学生,人力成本水涨船高,但你的用户获取逼近极限,趋于零和博弈的状态,每多一个人,没有办法像以前一样获得十倍收益了,相反,还可能导致成本增加用户量不增。这时候站在公司的角度,你能做的,是不断优化你的人力成本,同时对于现有的用户不断压榨其价值,或者有其他的业态。这是所谓市场下沉、企业出海、线上线下融合的底层逻辑。
从这个角度来说,私域流量和制造业的“做稳定的老客户”,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我想是没有的。
3、迭代思维
我们说互联网思维,是雷总的专注、极致、口碑、快,这最后的“快”,说的就是快速迭代。
早期来看,这是由互联网产品本身的生产特点带来的,只要你愿意,每周线上的产品都可以大跃进,而一款手机、一台冰箱、一张桌子,是不行的,你不能今天卖给用户一个插头,明天卖给用户一个新款压缩机,后天卖给用户一个新款遥控器。
但时至今日,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本身更新慢了,生产方式趋于恒定,今天的迭代,更多做的是从50到100的事,而不是从0到1的事。
那今天的迭代,是什么带来的呢?是互联网本身吗?我觉得不是,更多的是由竞争带来的。
从日本“四个消费时代”来看,当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时候,行业遵循的一种多销多售的准则,而后呢,当生产力过剩了,80%的需求都满足了,而竞争者层出不穷的时候,怎么办?只能驱赶自己快马加鞭奔跑。看互联网行业是如此,但制造业不是如此吗?
名创优品、H&M、ZARA,单款产品来说,迭代速度不快,但是强大的供应链,能够让他们做到每周上新,并不依赖少数几款产品打天下,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产品和传统行业,谁迭代更快呢?
是互联网本身带来的快吗?不是,是物竞天择,充分竞争后的适者生存。假设20年前,规定只有腾讯能有即时通讯工具牌照,只有阿里巴巴有电商零售牌照,互联网还会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