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阅读。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素养的高低,也基本决定了语文成绩的高低。所以,指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就成为一项必需的教学目标。而要想指导学生深入阅读,首先要求老师能够深入阅读。深入阅读,从字面理解应该是理解文本蕴含的意思。借用孙绍振教授的话说,就是要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
下面,笔者以高一语文统编新教材第六单元的“学习提示”四段文字为例,简要分析老师如何细读文本。
原文如下:
学习提示
《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熟读这两篇文章,找出文中谈学习的名句,推敲句子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例如、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来理解。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
背诵课文《劝学》全篇和《师说》的第1段。
【细读】
第一段:
第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明确了这两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探讨学习问题。第二句话有四个动词,对应的是四个动作对象,四个动作其实就是四项要求。第一项是“熟读文章”,注意是“熟读”,不是“阅读”,也不是“默读”,而是熟练、流利的朗读。第二项是“找出……名句”,需要找出的是有关“谈学习”的名句,根据这个要求,《劝学》中的诸多比喻,就不再寻找之列。第三项是“推敲……含义”,“推敲”这项要求是比较高的,应该是对找出的名句逐字逐句的分析,反复琢磨,反复斟酌,而不是简单的“理解”“解释”等。比如《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谈学习的名句,其实意思应该有两层:一是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强调连续性、连贯性,所以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间不能停止;二是学习是提高自身的必要方式,作为一个个体,应该终身学习。第四项是“把握……主要观点”,既然有“主要观点”,肯定也会有次要观点。
第二段:
第二段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途径。“理解文章观点”“分析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两个学习目标,联系“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是学习途径。所以,学生治学时首先要明确这两篇文言文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第二、三句话是举例说明如何去联系。其实这个举例只是进行了适当的提示,并没有给出完整的答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分析:荀子在《劝学》中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呢?因为荀子的哲学思想‘“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即“求贤师”“择良友”才能使人改“恶”为“善”,这样看来,后天的学习就非常重要了。所以荀子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一句提示我们学习时可以结合社会生活,找出“值得借鉴”和“更新并赋予其新内涵”的学习观,这提醒学生首先要明确这两篇文言文中的学习观各有哪些,然后才是进一步分析。这里的“值得借鉴”是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还有指导意义的,“更新”“赋予新内涵”是指观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需要加入新时代相关内容的。比如学习拜师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本,还可以是网络。
第三段:
第三段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指出文言虚词“而”常见的能表示的五种语义关系,这里的“等”意味着除了这五种关系,还可以表示其他语义关系,只不过那些不常用、不常见。第二句要求学生“体会语义关系”,这实际上就提醒学生,应该把这两篇文言文中所有带“而”的句子找出来,逐一分析其所表示的语义关系。
第四段:
第四段一句话,直接明确了“背诵”任务。作为老师应提示学生,这里的“背诵”不是简单的背过,结合高考名句名篇默写要设置具体语言情景的考查特点,这里的背诵应该达到“理解”“背诵”“默写”的程度。否则,只是单纯的能背下来,字写错,意思不理解,考试也不得分。
看来,老师细读文本其实也很简单,只不过需要的是多思考、细琢磨的功夫和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当然,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是做好文本分析的前提。因为,如果教学对你仅仅是一项谋生的手段,拿工资的工作,你就很难有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强烈愿望。兔子和猎狗,你选哪一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