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温倪君
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享受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各种便利与个性体验,我们的生活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的丰富多彩。这种在线的个性化体验,几乎涵盖了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产生消费的冲动。
各大互联网大佬们一直在构建的新零售,就是要通过线上线下的便利的体系构建随时随地的消费满足环境,更好的满足我们的各种消费冲动,真正做到一有想法就能马上消费。大数据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些许担忧。近日,有消费者反馈,在与同事一起试用"滴滴打车"的时候测试发现相同的出发地到相同的目的地,价格却不一样。对此,“滴滴出行”官微晒出了CTO张博在企业内网的公开信截图,张博否认了存在价格歧视之说,他解释道价格波动的因素是实时的,需要考虑到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等变量,这些变量都会影响预估价中路况是最复杂的变量,变化非常快。张博表示乘客发单时所处的网络环境是复杂的,可能是移动网络可能是Wi-Fi环境。乘客也可能是在渚如机场火车站地下停车库等建筑结构较为复杂的场景,这都会影响用户的定位地点。此外,即使同名的起点和终点也会受GPS精确度影响,最终经纬度坐标产生细小误差从而影响预估价的估算。
随着“大数据杀熟”话题的持续,更多疑是杀熟的行为进入了公众议题,包括“在线酒店预定”、网上沟通、在线电影票务预定,视频网站会员等更是“杀熟”的重灾区。各家企业能否澄清消费者疑虑,尚待观察。
当然,不可否认,互联网及大数据在运用的过程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类是过去线下的黄牛党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压,并且曾经打车行业的乱收费,不打表,同路不同价等宰客现象也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遏制,从大的环境来看,整体还是在向好发展。在我们热议线上商家大数据杀熟的同事,线下许多曾经的商业模式仍在继续。各种“价格歧视”行为,屡见不鲜,商家低价吸引新客户,长期下来,以往的新客户变为老客户,商家取得客户信任之后逐步提价,而后大赚其钱。这其中没有绝对的对错,自古而来,商人的本来目的就是盈利。并且,很多消费者也并不是那么在意相对微高的价格,而更多的是希望获得对真相的知情权,希望这种知晓一切的感觉。正如很多人心甘情愿的在高档会所和大酒店等场所花30元购买原本外面只要5元的饮料,明知价格更高,但是大家是知晓的。
大数据杀熟同时也引出了另外一个大众长期所担忧的线上隐私泄漏及数据安全问题,线上商家通过长期积累个人隐私数据,并且通过商家之间的各种数据交换及数据共享协议,带来的对大众行为(隐私)的深入洞察,这部分是最令人担忧及排斥的。一方面,我们每天享受着商家提供的各种基于个人用户定制的个性化服务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却又不甘个人隐私数据被轻易上传。
前几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此言一出,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论。为了方便,用户真的愿意用隐私为代价换取吗?到底是愿意还是无奈? 央视评论,李彦宏这番话引发舆论反弹,并不意外。但百度选择在脸书焦头烂额、全世界眉头一紧之际说出这样的话,有点意外。而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彦宏往枪口上撞说了错话,而或许是他说了真心话,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核心利益的熟视无睹,成为一种脱口而出。
这个时候,公众十分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商家对数据的合理获取,,保证个人的数据不被非法使用。
现实和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大数据杀熟,其背后就是简单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但是由于线上的信息相对的开放性,也有各种比价网站,一定程度上让大众在这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获得了些许筹码。未来,相信随着政府监管的完善,市场规则将会更加健全,大众的数据隐私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社会整体终将会朝着更加公平,更加透明的方向发展。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温倪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