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院《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有感
作者: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付 建
玉,世间美物,风雅之余,温情而至。礼是行进归退之典范,玉是检校礼仪、行为、制度之德器。古人行走天地之间,唯有美玉而养德,怡情,明理。2024年12月19日在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的《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玉器展,则是用“玉”的性情对世人来一次传统文化上的心灵洗礼。国内9个省区的21家文博机构文博机构联手,在素有江南温雅文化之地的浙江杭州良渚推出玉器文化盛宴,其玉器种类之多,及珍品分布之广,均涵盖了两汉时期的所有疆域。
在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素有“君子之德”的雅称。谦谦君子,素佩玉;温文尔雅,素弄玉;和睦相处,素谈玉。从雍容华贵的朝仪之礼,到乡村野夫的居家处室,古人无时无刻不以“玉”为生活的处世之道。生前以圭壁祭天礼地,死后以玉衣七塞引魂入地,可以说玉伴随着人生的曲礼三千,以及世间万道的道法自然。走进“宜子孙”玉器展,我们能体会到两汉玉器继承了前朝礼仪用玉的完美遗风,又开创了后世以玉怡情养德的文化迷风。
本次展览从理解汉代玉器的基础“材质和工艺”开篇。展出了共计175件/组珍贵文物,种类涵盖玉器。陶器、青铜器等,包括58件/组文物是国家一级文物,包括一件禁止出境文物。金缕玉衣、宜子孙玉璧、四神玉铺首、嵌玉漆壶,还有迄今发掘最大的汉代玉璧都在展览中展出。真正体现了玉之美德。
观玉,以养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仁、以、智、勇、洁。观玉,既享受视觉的盛宴,又通过玉的五德之意而修身养性。养心,养天地之浩然正气,心生儒雅文化之德气。走进良渚博物院一层的展厅,最先看待的就是“宜子孙”的传承乐趣,传承不是简单的实物交接,而是通过交接的实物背后的家族立世的家风教化,甚至是万世制表的家族传统。养心所得,则是这种教化与传统的自我价值观的认可和处事之道。君子表里如一的教养典范,断口有棱角,锋利不伤人的自我教化,都是家族、家训、家风的一种外在传承。
展览就是从这种传承中开始,从玉璧的风范中逐渐拉开。宜子孙,让子孙受教,利用受教构建家族的传承,让个人在传承中得到自我的成长,让世人在认同中保家卫国,而玉器的自我价值就是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风范,在“传道、授业、解惑”的玉器教育,或者是家长引导式的家族行为中得到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家族中每一位年轻人。
养心既是培养为人处世的世界观,又是树立道法自然的人生价值观。有理的自我调节,有利的自我追求,有节的自我行为,都可通过玉器来展现。过去君子雅士佩戴玉石,有一整套讲究的佩戴方法,人们借玉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更是在提醒自己成长为像玉石一般温润滋泽、正直端方的人才。看展就是从心理对自我认知的一种规范。借玉之美德,彰显人之修养,这是“宜子孙”汉代玉器展的一种教养教育。
观玉,以怡情。教育是美德,而怡情是自我的调节。君子,人之有德者。玉不重色而重质,君子不重地位高下,钱财多寡,形貌俊丑而重乎品德修行。君子比德与玉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怡情,即为德的自我彰显,但德是个空洞的概念,没有办法展现出德但玉有,且可通过玉的某一特征,而展现君子之德,进而完成自我怡情的再现。
雍容华贵的德之雅气。佩玉组合则是这种德雅之气的体现,何为雅气与雅声?就是佩玉组合相互碰撞的声音,在高端庄重的场合,快步前行,佩玉的声音必定相互碰撞而杂乱无章,比之文玉无德而行;唯有慢步缓行,佩玉的声音相互碰撞而节奏有度,比之文玉德雅兼备。古人对人品的追求就是通过玉的美德及使用体现出来的,“仁者,精光内蕴,观其光者,垢灭善生,敬仰之心也”;“义者,廉而不锐,圆融无碍也”“礼者,佩之坠下,自卑而尊人也”;“知者,缜密如栗,自知者明,己严外宽也”;“信者,乎伊旁达,触照其身,莫不安乐,不生疑惑也”;“天者,气如白虹,度量如海也”;“地者,精神见于山川,自然中自然相,返朴归真也”;“道者,其质纯洁,犹如雪山,虽入淤泥,清净无染,人所共修也”;“德者,玉璋特达,规矩方圆,不浮不沉,静而无躁也”;“忠者,瑕不掩瑜,瑜不掩瑕,表里如一也”;“乐者,扣之声清悦耳,身心安定也”。
良渚博物院的玉器展,虽然依靠展线上的“符信”“千秋”“受负”“长乐”和“延年”五大版块来解读汉代玉器的功能与用玉思想,但其根本还是利用展品的玉文化内涵来弘扬人性的自我彰显。玉所代表的精神,唯有在功用的体现下,才能传承人性的文化。
观玉,以传承。奇美光彩灿烂及荡人心目的玉器,已过千年历史,洋洋大观,美不胜收,各地出土的汉代不同文化美玉,有力地佐证了传统文化的生死观及用玉标准。传承是中华文化最大的自信与气质,而自信与气质则是依靠玉与器自身的内涵所展现,古人琢玉,一丝不苟,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不计工本,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生动传神。
展品有陕西西汉茂陵出土的四灵玉铺首,也是目前存世最大的铺首,这件铺首代表西汉最高的治玉水准,脑海中浮现出西汉帝陵错落别致。陕西西安北郊枣园出土的玉璧,让人想起成语的起名,彻底明白出自《汉书·律历志上》的“珠联璧合”,意思是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走着看展,脑子里却多出很多成语,窃玉偷花、亭亭玉立、抛砖引玉、芝兰玉树、金科玉律、冰清玉洁等等。尤其是“怜香惜玉”这个成语,其出自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相逢没话说,不见却思量,全不肯惜玉怜香,则他那古敝性尚然强。”让观众沉浸在美玉之中而无法自拔。
在浮躁的今天,我们用心去欣赏古人的心神,方能感慨于今人做工,只求速度,忽略享受;虽求完美,但无匠心;形神不备,形似神非;追求功利,毫无精神。今人忘神,乃缺乏传承是也,这更是缺乏文化自信与气质的体现。再回首,望1966年咸阳周陵镇西汉渭陵建筑出土的玉熊,缺少的就是那份没有自信的手工。传承大国工匠的那份稳重与文化自信,也许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或缺的。
走进展厅,听见无数游客的赞美声,不赏玉仅听语言匮乏的赞美,就是一场无声的震撼,真应了那句“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许没有声音的欣赏,更能感受到玉器文化的魅力。“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如此大体量、超全面地将稀世美玉展现在我们眼前,极为难得,千万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