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近日看到一位英语老师提出一个观点:
要真正能欣赏英语文字之美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法基本功。文学作品精读时,要体会到语言之美并非“玄学”。必须有扎实的语法、词汇功底。如果功底不够扎实,就算读了上百本英文原著,但真正的用词精妙之处,可能永远都体味不到。”
对于此论,实在不敢苟同,阅读文字时,如果心心念用语法来把句子解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美感么?甚至有可能在原文的理解上,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我们来看一下:
来自英语老师的解析
如何欣赏英语文学作品?在很多人看来,文学作品赏析是很“高大上”的东西。学习英语这么多年,我们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总觉得隔绝瘙痒,完全品不出“文学”的味道来。今天,我们以《消失的地平线》开篇第一句话,大致讲解一下如何才能欣赏语言之美。
"Cigars had burned low, and we were beginning to sample the disillusionment that usually afflicts old school friends who have met again as men and found themselves with less in common than they had believed they had."
Cigars had burned low,四个词语,通过时态引入时间感,通过low引入画面感。这里的burned加上had,说明之前已经抽了很久的雪茄了;low指光线暗淡,说明雪茄快抽完了。如果用电影镜头描述,就是昏暗之中,雪茄只剩烟头,火光逐渐暗淡。紧接着,sample the disillusionment,这里的sample本意是指品尝、品味,这里用了延伸意,指“体验”。但为什么不用experience?这就像我们中文说“品味人生”,而不说“体验人生”是一样的。sample加上和后面的disillusionment,品完香烟,开始品味到了一种幻灭感,这里是与前面的cigars had burnt low呼应的。
由于英文表达习惯,把结果放在最前面,disillusionment创造出了一种悬念。再往后读,我们才能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幻灭了。that usually afflicts old school friends此处的afflict比trouble/affect意思表达更精准。这里的afflict用得非常巧妙,在英语里,afflict一般和疾病/灾难搭配,暗指所谓的disillusionment,无非是一种病。学生时代总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多年之后再见,却发现这些幻想只是小时候的一厢情愿,所以这里用了afflict,对象是old school friends。
总结归纳一下,要真正能欣赏英语文字之美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法基本功。如果对于过去完成时不熟悉,had burned low所蕴含的时间感就体会不到。如果还纠结为什么burned low而不是burned lowly(为什么不是副词修饰burn?),那就无法体会low光线暗淡实际上是对于香烟的修饰。要明白词语的引申义和本意之间的关联。英语单词都有本义和引申意,比如sample一般是品尝食物,再比如xxx is afflicted with 一般是患病,把食物/疾病替换成幻灭感,文学色彩就出来了。要熟悉英文表达习惯。本句先引出disillusionment,然后在解释中引入回忆,不仅解释了悬念,还进一步拉长了镜头的时间维度。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精读时,要体会到语言之美并非“玄学”。必须有扎实的语法、词汇功底。如果功底不够扎实,就算读了上百本英文原著,但真正的用词精妙之处,可能永远都体味不到。
来自吴和平的点评:
首先感谢英语老师的分享和解析,有没有一种学生坐在台下座位上,仰视老师的感觉?问题是这样去分析,效果如何呢?
Cigars had burned low, and we were beginning to sample the disillusionment that usually afflicts old school friends who have met again as men and found themselves with less in common than they had believed they had.
这句里面afflicts的对象是什么?如果你快速地朗读出来,你会发现,是后面整个old school friends who have met again as men and found themselves with less in common than they had believed they had.描述的事实 —— 小时候的玩伴长大了又聚到一起,互相发现,如今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比他们还没见面时各自想象(幻想)的,要少得多。对这个情况,两人afflicts了,而不是对小时候学生时代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导致afflicts. 我们来试译成中文:
雪茄烟头暗淡下来,我们开始品尝幻想破灭导致的苦涩尴尬:两个一起上学的少年玩伴,作为成年男人再次相逢,发现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比未见面时想象的要少的多了。
看到这里,有没有感觉出一点少年闰土的感觉?其实,这个场景,非常像鲁迅当初回乡看到少年闰土。人类的情感和体悟,一定是跨越特定语言文化的。我们在阅读时根本来不及去用语法解析句子,而更多地是全脑全息地去联想去串起来理解,分享下我个人的技巧,在脑海中朗读,尤其是长句,越是长句,越要极其快速地把整个句子都摄入脑海,有一个全息的感知,再根据对整体上下文的理解,联系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自己的解读和判断。我们常说,英文重形合,如果连整体的形都没有全面地进入你的心智,你怎么可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能采用英语老师的方法来阅读么?逐字逐句按语法分析,会导致读者对整个句子的的认识支离破碎,无法理解全面的含义。
来自中文版的摘录:
以下这段译文来自已出版的中文版,可以看到,我的试译和中文版的翻译,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雪茄燃尽的那一刻,我们才渐渐品味到一种困扰内心的失落感:昔日的同窗好友都已长大成人,如今重聚却发现彼此之间少了默契。
总结
今天举了一个现实中遇到的例子,说明在阅读时进行过度地语法分析是反人性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学生时代总有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多年之后再见,却发现这些幻想只是小时候的一厢情愿,所以这里用了afflict..." 这种理解上的严重偏差,就是进行过度的语法分析带来的。希望英语老师看到本文以后不要生气,我也不是反对在阅读时不使用语法分析,如果遇到超长句,一句话里面有两三百个单词的句子,试图快速读下来会导致喘不过来气的那种句子,还是需要进行语法分析,把它分割理解的,以后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下,遇到超级超长的难句,如何去解析。但是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还是不要一打开书,看到第一句,就开始动用“语法”这个利器了,否则真的影响阅读的心情。英语老师看到此文,莫要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