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的技巧》D4
孩子来到6~12周岁,就进入人生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相信绝大部分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在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的关注点从家庭转移到了学习,往往更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你或者身边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因为一个老师,从而深爱/厌恶一门课。喜欢的就越来越好,讨厌的就恨不得再也看不见。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这说明,老师或者父母对于学习的评价,对于孩子形成自我认同至关重要。记得有一次妻子看到大儿子欺负小女儿,用拳头打人,就说“送你去练跆拳道,你就用来打人吗?!”从此以后,儿子再也不肯迈进训练馆一步。现在想来,妻子也满是后悔。
问题来了,如何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父母和老师有几个可以持续发力的方向:
1.及时发出肯定的“我信息”。不要始终看到孩子的不足,而是在孩子做“正确的事”的时候,父母及时肯定他的行为和意义。今天去爬山的时候,小女儿因为追不上妈妈发了脾气,我们都束手无策,反而是儿子跑回来哄妹妹。妻子及时肯定“哥哥就是哥哥,带妹妹很有一手,这个行为就叫当担”。儿子听完也很高兴,一路上都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2.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首先稳定自己的情绪,想想有什么是可以帮助孩子做的。当然,这里不是指要直接帮孩子做题,而是尝试用自己丰富的经验,让孩子更容易理解问题或事物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
3.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孩子不会以学习为目的去玩耍,然而学习却在玩耍中自然进行。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控制感,并且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假如父母也参与到游戏中,还能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当然,现在孩子的游戏很多,也不必所有都参与,关键是在做游戏的时候,要遵循孩子制定的规则,而且尽量不要因为一点点“麻烦”就制止和呵责孩子。
4.不要把分数当成衡量学习进步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多看到孩子在其中努力的过程,从一点点小亮点中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比所谓的分数要重要的多。
5.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把学习和快乐链接起来,学习前让孩子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学习时不要发生争吵、打断,学习后享受快乐的果实,尽量能够进入“心流”状态。我们文化有许多提倡“苦”文化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可以让孩子感受其中的精神,但别真的让他觉得学习就是受“苦”。
6.最后,还是回到自身上来,父母要自己爱学习。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