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写了一篇作文《我是抱节而死之辈》,当时写完没有觉得不妥,但后来想想,却有一些问题。
文章的主旨是说我是清洁之人,在七八年前与前妻离婚前后没有不妥的性行为。这个核心论据是不准确的。我记得2016年秋,我在做了半年多库管之后,因为与妻子分居,我还在相亲网上想耍朋友。虽然没成,但是我去见了可能成为女朋友的网恋对象,只是被骗了而已。从这点来说,我的过去的很多行为,都有不妥之处,而我的家庭促成和默默地容忍着我。
这也推翻了我的第二个核心论点——我的父母在工作上是在盘剥我。不能否认我与他们观念不同,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想我能做直接赚钱的工作,这个出发点是符合我当时的情况的,只是里里外外都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不能专心做销售,至少在我们家的店里不行。
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我过去初中时的学习状态,有点像给自己的精神贷款,不断催促自己要做到怎样怎样,而没有慢下来细心体会每一个知识点,感恩每一次收获,也没有在乎自己的感受。家庭教育固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也被我内化得实实在在。我后期没有冲劲,在高中时成绩滑落,除了当时行为习惯、放松途径有问题,我也有自身发展路线上的历史问题。
现在的学习,也许不能重新养育一个内在的人格,因为已经过了成长期。比如学习语文,别人为了答题得分,为了学习知识,为了丰富精神,我的主要目标却另有端正思想,陶怡情操,给自己一个宽松的环境让自己的情感、意志、心境能如其所是的发展,这个状态中体验自由的发展过程,有利于人格往好的地方转变。
我是抱节而死之辈,可是早在我读小学时,那就被验证是行不通的路,精神也是生命,怎么能多次死亡,既然已死,又如何能轻易复生。对错在于自己的评价,而选择却不能脱离现实。只是如果我认为是对的东西,也不妨翻出来,清洗一番,重新装备,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工具。好的东西,不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选择之后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直至成功。而失去的美好,要重新获得,同样是幸苦的。清洁之士的情操,勤奋的工作,潜心的学习,都是优点,我都曾拥有,也长时间的失去。如果从中发现自己的错误,接受自己的不足,而获得收获,也是一种成长。
我需要肯定自己当初回家帮父母做生意的选择,因为早在小学阶段,我的思想中便种下了一些关于这个决定的种子,我做的是我自己,只是我失败了。但是我同样要看到,当时我便考虑到的后路——父母是可以依靠的。我今天每天在家里学习好几个小时,这难道不是我当初选择之后应有的一个结果吗?是的,我在学习,我也在认识我自己,我免于很多年轻人为钱辛苦的奔波,而在不断的修复和塑造自己的内在。这都是我当初选择的结果,也是我今天正需要的。那我就好好学习,坚持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