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1年APEC会议,借着大领导的春风,唐装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代名词。那两年,大街小巷最时髦的衣服款式就是那种立领对襟连肩袖上衣,再印上铜钱或龙凤的图案,又板正又吉利。
论兴盛,唐朝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不必说政经文的繁荣,仅从疆域上来看: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北及包贝加尔湖,何其辽阔!
盛唐气象,往往归结为一个“大”字。当然,即使是灾祸,那也是声势浩大,比如铲除韦氏集团的“唐隆之变”,比如姑侄争权的“先天政变”,再比如举国涂炭的安史之乱。
每提起安史之乱,都不由想起大情种唐明皇,大美人杨贵妃,大诗人杜子美,或者大奸臣李林甫,大叛臣安禄山,当然还有大忠臣张巡。
2)
用现在的话来说,张巡应该算得上是“富二代”。但他身上并没那些膏粱子弟的纨绔风流,相反,他博览群书,文武双全,还是个军事奇才。
更可贵的是,他身上有一种高尚的英雄主义。
正因为这股子英雄主义,所以他才不肯巴结佞臣杨国忠,只做了区区县丞。但即使是在弹丸之地,他依旧做出了简约清明的政绩,深受人民拥护爱戴。
更是因为这股子英雄主义,他在安史之乱众人皆叛时,坚守忠义,全力守城于雍丘,誓不叛国。
但讽刺的是,攻城的叛军头头,竟是临县县丞令狐潮。曾经同僚,又是相熟,如今相见于生死逐利之场,真是多多少少有几分尴尬。
但战场上没有时间去嘘寒问暖人世交情,令狐潮率万人之师如洪水猛兽般,一波接一波的猛烈进攻,而张巡守城的唐军只有寥寥三千。可就是凭借这三千兵力,张巡一次又一次固守住了城池。
说实话,令狐潮也是不容易,其实他也是相当努力。为攻下雍丘,软硬皆施,又是箭矢如雨,又是招安收买,还到处散播谣言说什么李氏天下倾覆已定,江山社稷即入安禄山囊中,试图动摇城内军心。
前文说了,张巡是有高尚英雄主义的人。安史作乱,他甚至曾率吏民大哭于先皇祠以表忠心。国盛效力,国衰效命。忠字于心,即使邦国分崩离析,他也不会更易分毫。
八个月的雍丘之战,没有粮草,就调虎离山智取,派手下去偷粮草。箭射完了,就扎一百多稻草人,穿上士兵的衣服,深更半夜吵吵着悬下城墙。令狐潮以为是偷袭,吓得哆哆嗦嗦,眼屎都顾不上擦,扯着嗓子命令赶紧放箭。一直放到天色渐亮,才看出那都是些稻草人。拉上来一数,足足有十万支。
昔日诸葛亮草船借箭,如今张巡又用稻草人借箭,张巡有诸葛亮的智勇,但令狐潮可照着曹操差老鼻子了。之后一连几天夜里,张巡都会悬稻草人下城墙,令狐潮见状,心想:你小子,当我是傻子还是咋地,同样招式还想再骗一次!
直到张巡悬了几百真人士兵下城墙,令狐潮依旧不屑地酣然大睡。结果被突袭厮杀得落花流水,仓皇失措地跑到十几里之外才算喘了口气。
3)
张巡最为人所知,是在雎阳之战。
雎阳作为军事要地,极具战略地位。若是守不住,北来的叛军将会长驱直入,顺而南下,后果不敢设想。
此时的张巡,因在雍丘之战和宁陵之战中的杰出表现,被唐肃宗封为河南节度使。说是嘉奖赞许,其实不过是一个好用又不要命的棋子罢了。安禄山死了,但他儿子安庆绪也不是等闲之辈,更何况有以阴险狡诈著称的尹子奇帮衬。这时候众心崩离,要的就是这样忠心耿耿不怕牺牲的预备烈士做个忠君爱国的表率。
尹子奇率十几万兵力围攻雎阳,而雎阳城里,张巡和徐远合起来不过6800人。力量悬殊,除了智取,还得拼命。
对峙战斗的艰苦不必多说,尹子奇的进攻堪称丧心病狂,一上午能进攻20次。外面的进攻可以一拨换一拨,但里面的防守来来回回可就那么些人。尹子奇就是想用这样的急攻猛进,一鼓作气拿下雎阳。但他错了,张巡大哥最擅长的可就是守城反攻。
尹子奇连攻16天依旧无法攻下,还被张巡俘获了60多名将领,杀死了2万多士兵。更令尹子奇愤怒的是,他还被张巡的手下南霁云射瞎一只眼睛。
此仇不报非君子,尹子奇被狂热的仇恨和愤怒冲昏了头脑,接下来的进攻更加猛烈而无脑,马不停蹄地从安庆绪那里调兵遣将,就为了攻城雪恨。
持久战的痛苦愈演愈烈,城内慢慢只剩下1600兵力。与之相随的还有粮食的不足,树皮、战马、纸张、老鼠麻雀,能吃的都吃净了,能啃的都啃光了。
疾病、饥饿、伤痛,这些都在不停折磨城内军民。南霁云曾率三十人勇闯出城,去临淮求救。临淮大将贺兰进明畏惧叛军,又认为雎阳迟早留不住,所以不愿出兵。但又怜惜南霁云是骁勇之将,想留下作自己部下,还特地举办酒宴。
南霁云面对一桌好酒好肉,忍不住泪流满面:“睢阳军民已有一个多月没进一粒米了,我怎能在这里吃饭。就是吃了,又怎么能咽得下?将军手下兵力强大,眼看睢阳陷落,却不肯发兵救援,这忠臣义士吗?”
说话间砍掉自己一个手指:“我不能完成主将给的使命,只好留下这手指为证,回去也有个交代。”何其悲壮!何其忠义!
军心可以靠意志聚拢,但饿肚子却不是能用一腔热血解决的。
能吃的都吃尽了,这漫长的守城之战也不知何时能完结。此时此刻,张巡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作为首领,只有他迈出这一步,随从军民才能跟着迈出这一步,才能吃饱肚子,再苦撑多一些日子。
于是张巡杀死自己的妾,把她的肉分给将士吃。由此为开端,先以城中妇女为食物,吃完后,再食老幼,总共吃了三万人。
最终城被破,全城只剩400多人,个个面黄肌瘦,连拉弓的力气都没有。
尹子奇捆了张巡、徐远、南霁云等将领,逼迫他们投降,但他们面不改色,决绝而无畏,只是一味破口大骂叛军,最终全部被杀害。张巡死的时候才只有49岁,正值壮年,让人不胜唏嘘。
4)
如果说张巡的人生有何污点的话,那大概就只能是他杀妾分食这件事。以至于他死后,朝中大臣争论不休,功过难定。直到他的朋友李翰为他作传,呈给唐肃宗,众议始息,以为张巡功大于过。
其实吃人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最早在春秋时,宋国被楚国围困,城内粮尽,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饿死的孩子,便俩家交换来吃,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易子而食。
在当时毫无后续支援的情况下,徒有一座孤城,以一当十,苦战四百多余次,杀伤敌军十几万,苦撑十个月,屏蔽江淮十个月,保护江淮十个月,强有力地牵制了安庆绪几十万大军,为唐王朝恢复和准备赢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为郭子仪收复两京、唐王朝绝地反攻赢取了宝贵的契机。
守城为功,食人为过,功过如何,又该如何去定夺?
一个谎言揭穿了另一个谎言,那么第一个谎言就变成了真相;一个坏人杀死另一个坏人,那么第一个坏人就变成了斩妖除魔的好人。是非对错往往没有绝对而言。
面对两个道德,如果选择小的道德,这样的守德就变成了缺德;而牺牲小德保全大德,就是真的大忠大义。
在纵横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里,忠义最大,孝顺次之,爱情最末。
所以张巡的选择并不难理解,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区区一个妾又算得上什么?更何况,妾在古代不过是地位高一点的婢女,是私有财产。为了国家牺牲一点私利算得了什么。
况且孔融老先生也说过,人不过是禽兽而能言者,本质上跟猪啊狗啊没什么分别,不过是能说话而已。虽说孔融老先生擅长胡说八道,但这句话想想也似有几分道理,尤其在这几年强调众生平等后,反而不得不信服了。
但话说回来,孟子也说过,“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意思就是说,就算是为了夺取天下,也不能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辜的人。
要我说,孟子这是在强人所难。古往今来,改朝换代,向来都要踏着尸骨,淋着鲜血,行不义,杀不辜,实在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了。
可是仔细想想,妾也是条人命,怎么就非得死了自己喂养别人?太不人道,也太不公平。
据说民间有传言,说那妾死后来找张巡索命,张巡便拿爱国忠义来自辩,那妾忿忿不平:“你是大忠大义的良臣,可我又有什么罪过?”可见坊间对妾的同情悲悯。
民间还有传播的话本,名叫《双忠记》。剧中,张巡欲杀妾,却心有不忍,那妾也识得大体,于是自行了断,免去了张巡的为难。张巡忠于国家,妾忠于夫君,此为双忠。
其实这也不过是百姓为了弥补内心的惶恐与遗憾,而想象编造的故事罢了。既然现实冷峻,就在故事里多一份温情吧!